正文 羅庚:住宿篇(1 / 2)

“住所”無疑是我們“80後”這一代人最痛心疾首的問題。

家境普通的同齡人經曆著單身時住“蟻穴”,結婚時住宿舍,生孩子時依然“蝸居”的殘酷青春。電視劇《蝸居》紅遍大江南北時,我一集都沒看,因為身邊時刻都在上演。已經經曆著就夠殘忍了,我可不想連娛樂時也要被折磨。不過,就算我倆拋家舍業行走江湖,即使不需要動輒花幾百萬人民幣就為了百十平方米不通天不沾土的“盒子”,落腳地也永遠是纏繞不去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倆出發前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都過度焦慮,天天上網查詢各地賓館價格,恨不能在北京就訂好了全程的住宿。其實我們條件“不多”:1. 不偏離我們前進的路線;2. 價格便宜最好帶早餐;3. 幹淨衛生又安全。但過多地依賴網絡,會不自覺地陷入網絡無所不能的妄想。走火入魔的我和琳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全心搜索住宿信息。從廊坊到煙台,從青島到南京,瀏覽器打開數十個窗口,對比位置、評論和價格。這樣沒日沒夜兩天之後,突然發現我倆置身於一個怪圈——價格永遠不夠便宜,評價永遠有缺陷,位置總是不盡如人意。最關鍵的是,我們怎麼能保證在確切的日期到達確切的地點?

最後終於明白,想為這項浩大的工程免去後顧之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得不承認,還是“走一步,看一步”更靠譜些。但有一點,出發前和琳反複約定:安全永遠第一位,所以必須住正規的賓館。

根據頂著黑眼圈在網上賺來的經驗,大中型城市的住宿價格在120元左右,我們也把這個價格作為了最初的參考標準。出發的頭幾天,遇到100元左右的賓館就迅速地入住,還自認為賺了。大概也因為剛開始錢包還很鼓,所以在天津住了150元的賓館依然坦然。

但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是縣城。縣裏的住宿價格,一路走低,連續半個多月都在80元左右徘徊,再加上預算超支,120元的標準線很快土崩瓦解。省錢成為首選,但我們這種夫妻出遊很難靠床位打發,標準間在大部分時間是最底線。因此,砍價是必需的手段。

幸好,我們有砍價三大法寶:

第一件,我苦情的臉。

一般來說,當粘滿塵土的亂發、數日不理的胡子,配上一張曬得黝黑,還綴滿汗漬、鹽花的大臉往櫃台一支時,無論誰在那裏都會被震得目瞪口呆。再仔細看看身上的行頭,外加故意從口袋裏掏出的已被汗水濕透的幾張10元錢,根本不用過多的語言和眼神(話說回來,我那小眼睛有啥神情別人也看不出來),就可以達成目的。

當然,如果遇到個見過世麵的,我還有第二件法寶——行頭。

我們那套車馬輜重,除了個別時候被當成二道販子,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倆人是騎長途的。而大部分的大部分人,都會相當羨慕並主動給予幫助。我們充分利用對方的這種心理,如果老板不給降價,我就有意無意地說:“也不知道你們這裏空間夠不夠,我們的自行車和行李啥的,得放到屋裏才安全……”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聽到這樣的反問:“你們騎車?長途?從哪兒來的?”這時我會輕描淡寫地說:“啊,沒多遠,就是從北京來的……”再然後,剛剛強硬的態度九成九會消失無蹤,我則心裏偷笑著簽下打了折的收據單。這個法寶可以說解決了絕大部分的問題,而且越到後麵越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