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庚:出北京記(1 / 1)

Day1,2009年4月7日,星期二,陰曆三月十二,晴。宜出行,利南方。

我們選擇從北京的中軸線出發。

事實上,我們一度想把天安門作為我們的“騎行零距離”(國道的起點處被稱為“國道零距離”,我們在此用“騎行零距離”表示我們蜜年之旅的起點),順著“毛主席”注視的方向開始我們的旅程。然而等到真要出發的時候,看著那附近賓館的網上標價,怎麼也舍不得掏銀子。

最終仍然是從霍營(霍營,海澱區、昌平區的交界點,屬於哪邊都不愛管也不怎麼管的一個地方。這裏有相當多出租的經濟適用房,價格不高,還可以合租,比唐家嶺要好,屬於高級“蟻族”區。所以,這裏聚集了眾多到北京追逐夢想的年輕人,我們也在其中)出發。我倆放棄了更方便快速的五環路,擠在早高峰擁擠的進城車流中,奔向了中軸線。

北京的中軸線,從最北邊的鍾鼓樓起,經過景山、故宮、正陽門、前門大街,直至永定門。中軸線之於北京,就如同塞納河之於巴黎,一切的輝煌和滄桑都承載其上。我們選擇這條路線,除了因為這裏有最適合作為出發標誌的天安門廣場之外,更是為了紀念:2007年與琳的第一次騎行,選的就是這條路線。

天安門前的長安街上,有著大概是中國最寬的自行車道,寬到可以很輕鬆地並行三輛汽車。在20世紀80年代的電視影像裏,經常能看到這條路上擠滿騎著自行車的人。如今,被擠滿的變成了中間的機動車道,自行車道則空蕩得仿佛假期的教室,騎行在此,我竟有了心曠神怡的感覺。想起堵車時,各種歇斯底裏的喇叭聲,外加車主們苦大仇深的表情,突然覺得,這種寬闊仿佛是對進步的最佳嘲諷。

經過“半個蛋”(國家大劇院),我們停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北麵。掏出相機,擺好三腳架,準備留影紀念。就在我們擺著各種造型時,猛地發現身邊不知何時冒出了幾個人:3個中年大叔好像商量著什麼事情,邊爭論邊不斷地向我們靠近;還有一個年輕小夥兒,坐在馬路牙子上,離我們還不到1米,非常“虔誠”地盯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倆猛然驚醒,這裏不就是傳說中每兩塊磚就有一個便衣的聖地嗎?如今蒙麵戴墨鏡的琳,還有本來長得就不怎麼和善還戴著墨鏡的我,倆人騎著自行車,馱著一大堆“民工包”,難不成被當作了危險分子?再看這幾位,大叔們明顯地表情做作,略顯浮誇,小夥兒倒是很自然,可再“虔誠”也不用一直盯著吧,難道他們就是?我頭皮一陣陣地發麻!

穿過還未完工的前門大街,揮別老北京的南大門永定門,從大紅門前忙碌的人群、車流中殺出南四環。從這裏開始,之前一直密集的建築變得稀疏,路上的車和人都越來越少。尾氣少了,周圍慢慢清晰起來,我們能看到路邊的狗尾草,能看到百米外的樹林,還能清楚地看著前麵的路向遠處延伸,幾乎沒什麼東西幹擾我們的視線。

其實我倆這時已經非常疲勞,北京在今天感覺比平日裏更大,1公裏對我倆來說都像100公裏那麼長。但此刻的我們不擠地鐵,不怕堵車,更不用擔心遲到;不用想著車子、房子和票子,更不用想著職位、薪水和永無止境的工作。平日裏的種種束縛在這一刻煙消雲散,就連叫苦不迭的琳,表情裏也透著放鬆。

自由,完全的自由,心靈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這種感覺是如此強烈,讓周圍的美好無限放大。我開始陶醉於盛開的杏花和田野的草香,沉醉於輪下疾馳後退的路麵和永不間斷的裏程標;車輪卷起的土、臉上風幹的鹽、耳裏灌入的沙,雙腿的酸痛、屁股的麻木,此時都沒那麼難以忍受。

最重要的是,帶給我這些快樂的琳,此刻正陪在我身邊。第一次聽她說起想騎車環遊世界時,我被她的眼神所震撼。那是一種對夢想最純真的追求,是孩子才有的純粹。這讓我記起了自己曾經的夢想,使我們一起背上行囊,踏上追逐純粹的旅程。愛與自由,多少人窮其一生卻無法得到,此時的我們卻可以同時擁有,這是何等的幸運。

前方出現河北的界碑,就要出北京了,眼前是更燦爛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