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流星雨的記載是在公元前687年,中國關於天琴座流星雨的記載。《左傳》中記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更早的古書《竹書紀年》中寫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在剛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獅子座流星雨中流星體的速度可達71千米/秒。當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時,它與大量的空氣分子相碰撞,使顆粒的外層微粒被撞離母體。在碰撞的過程中,一些空氣分子發生電離。當被離解的電子再次被原子俘獲時便會產生發光現象。
如何看見流星雨
流星通常不會發出可以聽見的聲音。如果你沒有看到它的話,它就會悄無聲息地一掃而過。一個非常亮的流星,如火流星,可能會聽到聲音,聽起來像遠處發出的隆隆聲。
觀測流星雨需要有寬廣的視野,如果使用了望遠鏡,視野會大大減小,觀測到的流星量也會隨之減少,而且看到的流星也隻是在鏡頭中一閃而過。所以,要觀測流星雨最好不要使用望遠鏡,隻需用我們的雙眼,有晴朗黑暗的天空就足夠了。
如果觀測一些流量比較小的流星雨,或者是觀測流星雨的條件不佳(天空不夠黑暗),幾小時才看到一顆流星也是很平常的事,無論多大的流星雨,一般而言,在1分鍾內平均隻能看見幾顆,某些可能達到幾十顆(如2001年的獅子座流星雨),而像下雨一樣多的流星雨是極少的。曆史上最壯觀的一次是1833年11月的獅子座流星雨,每小時下落的流星數達35000顆之多。
流星雨對人類活動有什麼影響呢
有人說天上掉一顆星,地上就要死去一個人,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道理的。那麼流星雨對人類活動有什麼影響呢?
流星群顆粒大都很小,但速度極高。如果較大顆粒或結構較堅實的顆粒高速撞擊人造衛星或其他航天器,很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如艙麵被擊穿,探測器損壞,太陽能板受損,電子器件因等離子體放電而失效,甚至整個航天器被擊壞、擊毀等;大批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造成的電離效應可能使遠距離電信發生異常;大批流星體塵埃散入地球大氣,能提供額外的水汽凝結中心,會使雲層和雨量增大。
當隻有母彗星運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型流星雨。這說明流星體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幾百年以內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為該類型。如獅子座流星雨。另一種情況是,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周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型流星雨。
流星燃燒後的物質——隕石
流星一般閃過就解體了,有的卻有大塊物體落在地球上,其墜落物就叫隕石或隕星。按化學組成的不同,隕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含鎳90%以上的叫隕鐵或鐵隕星;含鎳和矽酸鹽礦物各半的叫石鐵隕星;90%為矽酸鹽礦物的叫石隕星,也叫隕石。從目前收集到的樣品來看,92%為隕石。
隕石降落對地球的影響
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它就是隕石的故鄉。這些小行星在自己軌道中運行,並不斷地發生碰撞,有時候就會被撞出軌道奔向地球,在進入大氣層時,與之摩擦發出光熱便是流星。流星進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造成與內部的不平衡,接著發生了爆炸,就形成了隕石雨。沒有燃盡的物質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隕石可分為三類:石隕石、鐵隕石、石鐵隕石。隕石的前身也可能是越軌闖入地球軌道的小行星。
隕石落到地球,可以直接墜入地下6米多,並升起一片蘑菇雲,它產生的震動相當於六七級地震,附近房屋中的家具會被震倒,杯碗震碎。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著名的通古斯爆炸,不但把50千米以外居民住宅樓的玻璃震碎,而且使方圓30千米的森林化為灰燼,在爆炸的中心區樹林還沒來得及燃燒就已炭化,並且呈輻射狀向外倒去;在其正下方的幾棵“炭樹”竟然直立著,原因是當時產生的高壓使其變得堅固。那顆隕石爆炸時,連傍晚的莫斯科也如同白晝,可見當時的情景多麼恐怖。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隕石是1976年3月8日在我國吉林省隕落的,重達1770千克。最大的隕鐵在非洲的納米比亞,重達60多噸。現在還原封不動地埋在地裏。中國新疆有一塊重達30噸的隕石,排世界第三位。當隕石墜落地麵時,會發出明亮的光芒,並在轟隆巨響中將地麵撞出個大坑,稱為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