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不是什麼不知兵的腐儒,相反,經過年輕時代屢次戰陣搏殺的他,是一名有著豐富統兵征戰經驗的統帥,他十分清楚士氣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古人雲,哀兵必勝,為什麼?就是因為士氣,因為哀兵的士氣,已經高到了極限,他們已經無所畏懼,為了那份悲哀,他們無所畏懼。
這樣的士兵是最可怕的士兵,同樣,通過別的原因激發出士氣的士兵,也很可怕,他們根本不會怯戰,也不會後退,更不會臨陣崩潰,一支軍隊的士氣高昂,甚至有些明白的敵軍統帥會主動退卻,當年宋真宗親臨前線激發宋軍士氣,宋軍高昂的喊叫聲連十裏之外的遼軍都聽得到,而遼軍剛剛失去了大將,士氣衰落,無法再戰,於是澶淵之盟才最終確立。
這就是士氣!
但是士氣的保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士氣的激發可以通過某些臨陣事件而達到,從而起到一時的效果,但是若要長久保持那種臨陣士氣,是很難的,所以自古以來,統兵戰將都會注意到如何在臨陣之時激發士兵的士氣,用以作戰,而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士氣的大明軍隊,張經征戰數十載,也僅僅見到了這一支。
還是尚在訓練中,沒有上戰場的士兵。
他們的叫喊聲十分高昂,訓練簡直就是實戰,張經親眼看到剛剛還在訓練的五支新兵小隊,突然有四支毫無預兆的向剩下來的一支發起了進攻,而那支被進攻的小隊不慌不忙,迅速結成了銅牆鐵壁軍陣,猛烈反擊,雙方用手裏的木棍打的天昏地暗,最後雖然那支被圍攻的新兵小隊全被打趴下了,但是圍攻他們的四支小隊也損失慘重,一名軍官嚴厲斥責了四支小隊的配合問題,獎勵了那支防禦的小隊,雖然他們全軍覆沒了。
對於這種事情,張經提出了疑問,而鄭光的回答很有意思。
“倭寇者,十之八、九乃沿海通倭之民,言語習俗相貌著裝與我無異,然心存惡念,時常裝扮為難民遷徙,伺機偷襲我軍,一而再再而三,極其囂張,而各軍軍官無力應對,蓋其與難民無異,無法分別,屆時我軍奔赴戰場,不懼倭寇正麵衝擊,唯擔憂倭寇扮成難民伺機偷襲,遂有此練習,以圖盡快反應,不使倭寇得逞!”
張經此時已經大體明白了倭寇的來源和產生,以及對付倭寇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張經的想法和之前朱紈的想法是很相同的,絕對不會放過那些已經犯下滔天罪孽的倭寇,讓他們白白的成為良民,享受朝廷開海的福利,一定要讓他們為他們犯下的罪孽負責,所以,他們一力主張剿滅倭寇,再行開海。
而倭寇的組成成分他也很了解,對於鄭光的未雨綢繆,他非常讚賞,親自視察了軍營,觀看士兵的訓練之後,他才明白鄭光的確是練兵之大才,如果他可以在東南主持練兵,甚至到北疆主持練兵,那麼一定可以為朝廷編練出一支足以和蒙古人爭雄的強大軍隊。
看到軍隊的反偷襲訓練,已經很讓張經感到驚喜和驚嚇,那麼對攻訓練就更加驚險刺激,雖然雙方的武器隻是木棍,還是包了布匹的,但是打起來也真的挺疼的,鄭光是以五十人為一個新兵小隊,但是軍陣演練的時候,往往以一千人為一個單位,讓他們自己選出自己的千夫長,然後一方列軍陣,一方破陣,破陣方軍力是軍陣方的三倍。
也就是三千破陣軍對付一千軍陣,要求軍陣在一個時辰之內保證軍陣不被攻破,那就是勝利,而且還要是近身肉搏,不用遠程攻擊武器。
破陣方仿照倭寇戰法,小隊突襲,銳利難擋,軍陣方結成銅牆鐵壁陣,兩方對攻,誰贏了誰有肉吃,輸了的一方,軍陣方跑一萬米,破陣方跑兩萬米。
啥?太多了?屁!三千人打人家一千人還打不下來!丟臉丟到姥姥家了!給老子跑!
所以這三千人的士氣是想想不到的高昂啊!
當然那一千人也不是好惹的,你們這幫混球啊!三千人欺負我們一千人,就想自己吃肉是不是?想得美!銅牆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