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趣味天文地理(3)(3 / 3)

第四種意見認為,大約在地球剛形成的時期,一顆比地球小的宇宙天體以每秒鍾12公裏的速度撞上了地球。巨大的碰撞力使相撞處的大量物質被拋到了空中,有的物質被衝撞造成的高溫氣化了,有的物質經過慢慢冷卻凝聚變成了月球。月球大概就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從那時起,它就與地球相依為伴,從遠古走到了今天。這種觀點最早提出於1975年,80年代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這些關於月球來曆的說法僅僅是科學家的一些設想。喜歡刨根究底的人類不僅想知道月球的“來龍”,還希望能知道月球的“去脈”,月球會永遠伴著地球嗎?

月球沿著一條稍帶橢圓的軌道繞地球旋轉,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萬千米。如果我們告訴你,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正在拉大,月球正在慢慢地離開地球,你會相信嗎?然而這是事實。

如果你到過海邊,或從電影電視中,你一定看到過或知道海水的漲潮和退潮。海水的這種漲落主要是受月球引力的影響。每天的海潮漲落使大量的海水流來流去,對海洋底部產生巨大的摩擦,這種摩擦對地球的自轉會產生阻力,使地球自轉變慢。地球自轉一變慢,每日的時間長度就會加長,日積月累下來的結果是每100年地球自轉變慢千分之一秒,相應的,地球上每100年的時間就要加長千分之一秒。這種變化看起來極其微小,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就會影響到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關係”。地球自轉越來越慢,月球環繞地球的軌道就會相應地變得越來越大,月球繞地球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也就會越拉越遠。

這種變化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出現,而是古往今來都在緩慢地進行著。我們知道,地球上現在每年有365.24天,每天24小時,月球與地球之間距離是38.44萬千米,月球從圓到虧再到圓的盈虧周期是28天。但天文科學家根據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測算出,在40億年前,地球上每年有1069天,每天隻有8.2小時,月地之間的距離是11.21萬千米,月球的盈虧周期也隻有幾天。

那麼,月球離地球越來越遠,最後會遠到哪野去呢?地球會失去這位月球夥伴嗎?人類會失去這盞長夜明燈嗎?科學家認為還不至於會達到那一步。當地球自轉、月球自轉、月球繞地球公轉這三者的周期(即所需的時間)完全等同時,月球遠離地球的過程就會結束,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就遠到了頂點。因為那時地球將會一直以同一麵對著月球,就像月球現在一直以同一麵對著地球一樣。地球上對著月球那一麵的海水將受月球引力吸引,永遠處於高漲而不再有落潮。海水不再有漲落,不再由於月球引力而流來流去,對海底也就不會再產生阻礙地球自轉的潮汐摩擦。沒有摩擦,地球自轉不再變慢,地球日的時間也不會再加長。那時,月球也不再遠離地球而去,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將會保持在56萬千米左右。從地球上看,月球會比現在小三分之一,亮度也將比現在減弱一半。那時地球上一天的時間將是現在的55倍,即一天等於現在的55天,一年隻有6.6天。

地球和月球的這種變化會使你感到吃驚嗎?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那起碼是10億年以後的事了。

“火星人”之謎

火星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顆外行星,在太陽係行星排列的順序中緊挨地球排第四位。火星的顏色是火紅色的,因而在羅馬神話中,火星被稱為戰神,它那火紅的顏色象征著戰火和鮮血。

火星在天空中很顯眼,人們無須借助任何觀測手段,憑肉眼就能認出它。在火星最靠近地球的時候,人們隻要用一架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就能把火星放大到月球那麼大。盡管從望遠鏡中看火星表麵不如看月球那麼清楚,但在太陽係所有的行星中,人們對火星表麵的情況相對來說知道得較多,因而火星也就成了人們最感興趣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