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穿越虛無 遊曆混沌(1 / 3)

灤陽消夏錄五之第九篇

【原文】

朱青雷言:嚐與高西園散步水次,時春冰初泮,淨綠瀛溶。高曰:“憶晚唐有‘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句,無一字言春色,而晴波滑笏之狀,如在目前。惜不記其姓名矣。”朱沉思未對,聞老柳後有人語曰:“此初唐劉希夷詩,非晚唐也。”趨視無一人。朱悚然曰:“白日見鬼矣。”高微笑曰:“如此鬼,見亦大佳,但恐不肯相見耳。”對樹三楫而行。舊檢劉詩,果有此二語,餘偶以告戴東原,東原因言:有兩生燭下對談,爭《春秋》周正夏正,往複甚苦。窗外急太息言曰:“左氏周人,不容不知周正朔,二先生何必詞費也?”出視窗外,惟一小童方酣睡。

觀此二事,儒者日談考證,講“曰若稽古”,動至十四萬言。安知冥冥之中,無在旁揶揄者乎?

【譯文】

朱青雷說:他曾經同高西園在水邊散步,這時早春的冰剛剛融解,明淨的綠水波紋流動。高說:“回憶晚唐有‘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的句子,沒有一個字說到春水,而晴天的水波動蕩不定的樣子,像在眼前。可惜不記得他的姓名了。”朱正在沉思未作回答之際,聽見老柳樹後麵有人說話道:“這是初唐劉希夷的詩,並不是晚唐人所作。”走過去看,並無一人。朱惶恐不安地說:“白日見鬼了。”高微笑著說:“像這樣的鬼見一見,倒也非常好,但恐怕他不肯出來相見罷了。”說完,對著樹作了三個揖而行。回來翻檢劉的詩,果然有這兩句話。我偶然把這事告訴了戴東原,東原因而說起,有兩個書生在燭光下對談,爭論《春秋》的周正、夏正,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僵持不下。窗外忽然有聲音歎息說:“左氏是周時人,不會不知道周代的正朔,二位先生何必耗費言詞呢?”出去看窗外,隻有一個小僮,正在熟睡。觀看這兩件事,儒家學者天天談考證,講《尚書·堯典》的“曰若稽古”,動不動至於十四萬字,怎麼知道渺渺茫茫之中,沒有人在旁邊嘲笑的呢?

【閑扯文】

“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乃是劉希夷《秋日題汝陽潭壁》中的一句。此句也許較為耳生。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應是耳熟能詳。

好詩,契合當下的心境,或有醍醐灌頂的頓悟,或有知音共鳴的通感。這頓悟、通感往往能不受限於讀者的年齡、閱曆,甚至於受教育程度,直指人心。此句正是,歎時光荏苒,世事變遷。可誰能想到劉希夷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殺他的是他的舅舅,同為初唐詩人宋之問。

公元674年,劉希夷二十五歲,考中進士。公元675年,舅舅宋之問二十九歲,考中進士。作為家道式微,沒有後台背景的文士,兩人可以說是魚躍龍門。唐朝科舉製度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而最難的就是進士科。進士科原來隻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也就是填空),雜文(詩賦)。貼經相對容易,範圍隻限《禮記》、《左傳》、《老子》,也就十道填空題,填對四個就過關了。策問要寫五篇,也就是五道關於時下國家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方麵的論述題,可以自由發揮。剩下的就是雜文詩賦各一,所占比重非常大。一個考生的文采是入仕的重要考評指標。寫一首好詩,在當時是一件極其光榮的事,更是公務員入職的必備條件。從來政府提倡什麼,社會就跟風什麼,唱響主旋律。在唐朝,為了博取功名,甚至於販夫走卒,市井下人,張嘴都能來幾句。從而也造就昌盛的大唐詩國。這與改革開放後,學英語熱潮一般,直到演變成了大學中升級打怪般的考試。你說一個學漢語言文學的本科生,要獲得學士學位,英語必須過四級,是個什麼奇葩的道理?

詩是有調調的人玩的,玩的就是所謂的風格。高適、岑參的邊塞軍旅味,王維、孟浩然的茶禪田園味,杜甫的憂國憂民味,李白的酒騷豪邁味,李賀的奇詞鬼魅味,等等。評審的考官也有風格各異的取向,考核標準就是要與之對味,所以進士科取中不易,錄取率隻有百分之一二。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唐前期每科進士隻取十幾人,後期也隻取三十幾人。難怪乎孟郊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