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魚類與人類社會(3)(1 / 2)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發掘出土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一枚魚鏢和兩枚魚鉤。其中一枚魚鉤長4厘米左右,另一枚長2厘米左右。此時的人們已經懂得在魚鉤上使用倒鉤技術。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省寧安縣的牛場遺址中發掘出土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一枚魚鉤。

1952年,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鄭州市的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土了屬於商代時期的3枚魚鉤。

1958年,考古人員在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營子的青銅短劍墓中發掘出土了屬於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的一個漁鉤墜子(和現在用的鉛片、鉛塊作用相同),同時出土的還有3枚魚鉤。

另外,在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骨質的魚鉤。而在鄭州商朝早期遺址中,還曾經發掘出土過青銅製的魚鉤。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人們還發掘出了塗紅、穿孔的草魚眶上骨;作為一種飾物,它表明魚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在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良諸文化遺址、大溪口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等,都先後發掘出土了各種捕魚工具,如帶索魚鏢、骨質魚鉤、石質陶質網墜等物。

沿海地區也出現了磨製石器漁具,如石製、陶製的網墜,骨製的魚鉤、魚叉、魚鏢和織網用的骨針。這又充分展示了遠古時代漁業的繁榮。

從考古發現來看,其中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彩陶魚圖,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璜、玉塊魚圖,是中國魚文化發展到達早期高峰的標誌。魚類擺脫了單純的食用價值,成為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創造的對象,這便是魚文化產生和形成的開端。

魚與人類情感表述

在古代,魚不僅僅是人們的圖騰崇拜,更是人類感情表達的依托事物。

魚與愛情

人們非常喜歡用魚來表述愛情。

例如,利用魚與水相融、依托的親密關係來描繪愛情。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婚聯上有這樣的句子:“魚水千年合”、“魚水合歡成伴侶”、“兩情魚水春作伴”等。

另外,古詩《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人用蓮象征愛情,用魚代表女性,所以《樂府古題要解》說:“江南古詞,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可以說這是一首表現男女相悅嬉戲的情詩。

魚與傳書表情

古代的傳說中,魚和大雁一樣都是可以傳遞書信的。

如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西廂記》中還有這樣的一段唱:“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其中“一春魚雁無消息”,就使用了“魚雁傳書”的典故,很好地表達了崔鶯鶯希望張生勤來書信的感情。

借魚明誌

在古時候,一些文人墨客也非常鍾情於魚,他們常常在自己的詩文中借魚明誌,表達自己對於自由的向往。

例如,在《莊子·秋水》中就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主要說的就是莊子的談話藝術,表現了莊子發自內心的對自由的渴望。他非常羨慕魚的自由。

另外,我們應該也注意到古代的隱士們也多是以樵夫和漁人的形象出現的。而漁人更是隱士的典型象征。

在《楚辭·漁父》一文中,寫到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他勸屈原不必懷瑾握玉,應該同流合汙,其實這是試探屈原,並不是他的本意。這個漁父還唱到:“滄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我足。”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隱士。

魚與希望

魚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其中尤其以鯉魚為甚。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人文文化寶庫中,鯉魚一直代表著“吉祥”的寓意,同時我們還可以從許多古詩中找出各種關於鯉魚形象的描寫,這些描寫大多都被寄予了作者的一種精神。

另外,許多成語也利用了鯉魚的諧音,表達了人們的美好希望。例如,鯉魚的“鯉”和“利”諧音,故有“漁翁得利”、“家家得利”之說。其他“富貴有餘”、“連年有餘”等,都是取意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