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合理的選擇、利用以及改造居住環境以保健防病的養生方法,它是中醫學“天人相應”思想在養生中的具體運用。
一、源流
環境養生的曆史悠久。早在《內經》中即已提出環境養生的理論。《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說明地理環境對人的生化壽夭有著重要的影響。《素問·宜法方異論》則進一步指出,因地理位置的差異而形成人的不同體質,並相應地導致一些易發疾病。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了環境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敘述較為詳細,認為住宅當選擇在“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之地,住宅的建築當使臥室、廚房、倉庫、廁所彼此隔開,室內布置不得綺糜華麗,但令素雅潔淨,無風雨暑濕為佳。元代汪汝懋在《山居四要》中則更為具體地指出:“人家居處宜高燥潔淨”,“門口不宜有水井,大樹不宜當門”,“廳後不宜作灶頭”,“廚房門不可對房門”等等。另外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曹庭棟的《老老恒言》等養生專著中,都有這方麵的論述。
二、選擇原則
選擇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對養生防病,延年益壽有重要意義。對環境的選擇包括地理環境、住宅的建築設計、合理的居室布置等內容。
1.地理環境的選擇
《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在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形、空氣、水源、聲音及氣候有所差異,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並使人們易患某些疾病。如東南地區,濱海傍水,地勢低窪,潮濕多雨,且多山嵐瘴氣,故其民多濕熱、溫熱及瘧疾等病;在西北地區,地高陵居,風寒冰冽,故其民多外寒之病。另如某些癭病,中醫認為“亦日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諸病源候論》)。當然,現在看來,沙水實際是水中缺碘。《呂氏春秋》出記載“輕水所,多禿與癭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養生的最佳環境應選擇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水源清潔、寧靜和諧,樹木茂盛、土壤肥沃、山川秀麗,氣候涼爽的山區、平原、海濱地帶。自古以來,人們(特別是僧侶)就喜歡將住宅(寺院)選擇在居高臨下、樹木茂盛、環境幽雅的深山中,空氣新鮮、泉水清美,無汙染、無噪聲。在廣大農村,這些條件仍然具備。養生切忌選擇在車水馬龍,濃煙滾滾,沙塵黑土,汙泥濁水的環境。當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很難用一個標準來選擇地理條件,應因地製宜,盡量避開對人體有害的環境。如南方人,宜選高潔之地,取清和之氣,當避低窪潮濕、雜草叢生之地,以免受濕熱蟲毒,山嵐瘴氣之危害;北方人,宜選低平之地,取溫和之氣,當避高山峻土,凜冽幹燥之地,以免受寒風侵襲。
另一方麵,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許多有害的化學物質、工業廢物、農藥等被大量排放,造成水源、空氣的嚴重汙染,再加上噪音的增加,會嚴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出現許多與惡劣環境有關的疾病。人類為生存和發展,應高度重視環境問題,保護好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