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廉政建設,鏟除腐敗,端正黨風,是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黨在新時期率領全國人民奪取各項事業勝利的重要保證。
廉政建設需要倚重的因素和條件很多,但優化的社會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和條件之一。搞好輿論監督,是優化社會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本文試對輿論監督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輿論監督的作用機製,對於輿論監督的認識糾偏、輿論監督的任務等問題作一些初步探索。
一、輿論監督對廉政建設的作用
輿論監督是社會監督的主要形式之一。輿論是公眾的意見,它是一定的社會製度下人們對某人或某事所抱態度、傾向訴諸於議論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公眾理智、情感、意向的統一和集中反映。輿論具有一定的社會製約力,它或通過肯定、讚美來支持和鼓勵某種行為,或通過批評、鞭笞、揭露來阻止某種醜惡行為並加以矯正。輿論是社會管理和社會控製的配合、輔助手段。輿論監督,正是基於上述功能基礎之上的。
輿論對廉政建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麵:
第一,通過及時準確地揭露社會生活中的腐敗現象,使人民代表和黨政決策機構及時掌握信息,以便根據黨紀國法和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懲治腐敗者,以儆效尤,優化和強化人們的是非意識和榮辱意識,強化道德內約意識並控製其執行。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調整和完善決策,以堵塞製度和體製上的漏洞。在政治過程中,這既是一種信息反饋,也是一種利益的表達。
第二,通過描述、表彰和讚頌廉政者的事跡,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和內省自約意識,從正麵進行良性誘導,以求得人們對於廉政的道德認同和行為共振。這是行為學意義上的一種激勵。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輿論監督的這一作用是至為重要的。黨曆來主張采取科學的輿論導向和堅持正麵宣傳為主的原則,對輿論的特性進行了非常科學合理的把握。輿論有一定的改變人們觀念的作用,美國斯坦福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施拉姆博士在對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大眾傳播問題作了詳細的調查和悉心研究後指出:“大眾傳播媒介也可以用來使現已存在的觀念略有改變或輕微的轉向。”這一結論是中肯的。
第三,通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國家的法律法規,以規範人們特別是國家公職人員的思想及行為,使人們明確政策法律界限,並在法律範圍內活動,避免因不了解國家規定和法律範圍而發生腐敗行為。輿論可以強化社會規範,社會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在公眾頭腦中樹立起牢固的行為規範,並控製對這些規範的背離。
第四,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剖析,為決策者提供優化的方案,以避免決策時為不法之徒留下空子,以使決策更加完滿。在現代社會中,輿論監督的這一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輿論在這方麵所起的作用,是與政治過程中利益表達、利益聚合,決策及反饋等環節都有密切聯係的,因而它的作用是非常全麵的,帶有很強的滲透性。
輿論監督對於廉政建設的意義十分重大。輿論正是通過其持久不衰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昭示人們以政策為界限,防患於未然;以其正常的社會獎懲機製,褒揚廉潔者,以伸張正氣,鞭撻醜惡者,以震懾和規勸正在滑入泥坑者,並對其他人以反麵警示。輿論監督與人大監督、法律監督、政府監督、黨內監督比較起來,雖然較為間接,並且是一種軟的監督,但因其影響麵大,受眾廣泛,因而對於廉政建設的監督作用也更為廣泛、連續、持久和深遠。正如政治學家洛德·布萊斯所言,“輿論的作用是持續的”。
輿論監督也是對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等的補充和完善。這幾項監督如果離開了輿論手段的配合,對監督過程、機製、結果等公眾知之甚少或一無所聞,其教育、震懾、引導等作用也便不能很好地發揮。
二、輿論監督具有獨特的運行機製
輿論部門的內部結構、工作程序、工作方式等與其他監督部門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有自己獨特的監督機製和運行軌跡。
第一,輿論監督的隨機性和靈活性比較大。它不像行政監督和法律監督那樣,有成套的機構、嚴密的網絡、規範的工作程序、明確的工作範圍、任務和權力,雖然報刊、電台、電視台等也負有監督職責,但這並非其主要任務。黨政部門也不可能對其有嚴格的監督方麵的要求。因此,在政治環境確定的情況下,怎樣監督,監督的麵是否廣泛,監督得是否徹底,監督是否有效,主要取決於掌握傳播媒介的成員的膽識、能力、責任感和事業心。實踐證明,隻有那些熟悉黨的方針政策,對社會現實狀況有透徹了解、思路敏捷、且不怕打擊報複的新聞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才能及時準確地捕捉到信息並加以真切的披露和剖析,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起到幹預和監督的作用。反之,如果輿論工作者政策水平低,情況不太熟悉,思維遲鈍且膽小怕事,則不可能有效地實施監督。
第二,輿論監督的涉及麵比較廣泛。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廳、檢察院、審計局等部門,雖然是專職監督部門,但它們隻能負責某一方麵,而不能越權進行其他方麵的監督和製衡。輿論則不一樣,輿論部門最沒有權力,也最有權力。它們各個方麵都可以接觸,對各方麵都可以進行監督,黨紀、政紀、法紀,無所不及。隻要是腐敗現象,不論是哪方麵的或是什麼人幹的都可以揭露;隻要是廉政事跡,他們也可以不受部門限製,及時予以報道。理論界對廉政肅貪的研究,也可涉及到各個方麵各種問題,這是輿論監督震懾力較大的原因之一。
第三,輿論監督和其他社會監督方式一樣,一般隻能間接地對政府工作包括廉政建設發生影響。比如通過影響立法機關的工作,影響司法機關的工作,影響選舉投票等方式間接地對政府行政工作和廉政工作產生影響力。輿論不可能直接要政府對腐敗現象采取措施,或要求腐敗者改邪歸正,它隻能通過揭露、貶斥和褒揚等手段進行遏製和誘導,並最終通過影響決策來達到推動廉政建設的目的。
第四,輿論在廉政方麵的監督一般也采取社會暗示的方式。輿論界通常以廣告、廣播、電視、電影、書刊、報紙等途徑把社會意向傳達給人們。這種暗示,與國家發出的指令和政策不同。社會暗示不要求怎樣做,更不要求了解其意義後再去做,可以在一種不十分明了的意識狀態下照樣子去做。社會暗示對於建立牢固的廉政意識有著極其良好的效果,是一種不易引起人們反感和抵觸的良好方式,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製約作用。
第五,輿論監督通過全國全民的共鳴和響應來發揮其作用,具有鏈式反應效應和強烈的社會反響。輿論界對某一個腐敗現象的揭露,可能引來其他地方紛紛揭露同一現象;對一個腐敗分子的曝光,可能引起人們的普遍義憤和深刻思考,並通過各自的渠道提出自己的肅貪要求和廉政設想。而對於一個廉政典型事跡的報道,也會對全民族進行一次道德的洗禮和政紀法紀的警示和提醒。輿論的這種鏈式反應的滾雪球效應,其作用之大,有時是當事者始料不及的。比如對劉青山、張子善劣跡的報道和對於焦裕祿事跡的宣傳,就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和影響,而且其作用持續了幾十年,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