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擬對當前我國公民缺乏政治參與意識的原因及其應當采取的對策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
我國公民缺乏民主參與政治的傳統,這當然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造成的。在封建社會,政治隻是極少數人的事情,普通百姓對政治無緣問津。這是曆史發展的黑夜,世界各國都經曆過這一磨難。如果說我國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我們所經曆的這一過程更為長久,封建社會對國民政治悟性的壓抑和摧殘更為嚴重,封建的政治文化的積澱更為深厚,對現代政治的發展阻力也就更大。還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發達國家,一般都經過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衝擊和洗禮,封建主義政治文化基本被滌蕩殆盡,但在我國,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更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封建主義的政治文化基本上被完整地遞傳了下來,封建主義政治文化的桎梏沒有從根本上被打破,我們民主政治的基礎沒有打好。這是曆史的缺憾。
雖然,對於今天的現實問題,曆史固然應承擔責任,但一味地把落後的根源歸罪於曆史和古人,也不是科學和求實的態度。最大的遺憾在於我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製度確立以來,並未在社會政治結構、政治過程、政治文化等方麵與封建主義徹底決裂,沒有下大力氣去培養和喚醒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沒有很好地創造和提供讓公民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條件。我國公民對國事,尤其對國家的政治結構和政治決策等不甚關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政治決策中的經驗主義作祟。很多決策是靠領導層憑經驗進行的,至多聽少數專家和智囊的意見,並不注意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並提供通暢的渠道,讓公民進行充分的利益表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利益聚合,由此形成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決策。這種決策方式,使多數公民感到自己的努力將是徒勞無益的,而且即便有想法、意見甚至治國興邦的良策,也不一定能反映到決策層去。於是乎,隻好三緘其口,至多發發牢騷了之。
第二,公民普遍缺乏“社會效應感”。他們從現行政治體製和自己的生活經曆中感到,自己對政治的關心和參與將無足輕重。不管怎樣,也不能有效地改變結果,不能對現行決策中的誤漏產生糾錯效應。在當前的社會現象中,我們常見的對選舉人民代表的輕率和不經意,對民主考評幹部等活動的冷漠和敷衍等心態和行為,就是公民缺乏政治效應感的突出表現。
第三,情感因素的製約久盛不衰。有一些人基於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和信任,認為黨的決策永遠是萬無一失、不會錯的,他們高度相信現行政治體係的決策具有不容懷疑的正當性、合法性、公平性和穩定性。這種認識抑製了自己的參與意識。這部分人的情感性因素太濃,而缺少現代理性思維和對社會應有的審慎和批判精神。這種信任感,在通常情況下是對的,但是遇到像“大躍進”“反右擴大化”“文化大革命”等黨內少數人決策失誤的情況,就不能及時分辨,出現盲從,甚至推波助瀾,釀成大錯。所以,現代社會,隻憑情感因素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是遠遠不夠的,對個人和社會都是危險的。
第四,有少數人囿於個人利益,對國事漠不關心,認為從其他活動中得到的好處比從關心、參與政治中得到的好處要多,因此,對政治采取漠然態度,形成了社會心理中的機會主義。他們從生活中感受到,參與政治活動所產生的感情、收入、安全、尊重、興奮和其他價值遠比不上讀書、看球賽、聊天、下棋等活動。特別是人們對政治參與缺乏安全感,怕因言論、意見而獲罪受難,這是“文革”等政治運動造成的直接和潛在的社會心理效應。
公民的參與意識的淡漠,已經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固然與決策層有最直接的關係,但與國民隻知執行,不知參與和監督政治決策也有很大關係。一般地說,即使政策已經出台,也還可以根據實踐去反饋信息,及時糾偏。但這方麵我國公民做得很不夠,有失公民的職責。所以說,改變現有的政治文化,包括情感、認知、價值取向等等,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將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非常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