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展以提高用水效率為中心的技術革命
用水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偏重於單位水資源所獲得的效益。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但是水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下,導致寶貴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4%(若考慮農村生活用水則占81.7%)。我國的農業長期以來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現有灌溉用水量超過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0.5~1.5倍,潛力相當可觀。當前我國灌溉用水的利用係數隻有0.3~0.4,與發達國家0.7~0.9相比,相差0.4~0.5;農作物水分利用率平均為0.87kg/m3,與以色列2.32kg/m3相比,相差1.45kg/m3。
工業和城市用水浪費現象也很嚴重,除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城市水重複利用率可達70%以外,大批城市水資源的重複利用率僅有30%~50%,有的城市更低,而發達國家已達到75%以上,我們低於先進國家幾倍甚至十幾倍。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損失率估計為15%~20%。
我國節水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城市生活用水的節水潛力也很大,大約有1/3到1/2潛力可挖。我國目前節水效益水平與國際上比較還是低的。據有關資料分析,美國1990年用水效率為10.3美元/m3,日本1989年為32.4美元/m3,我國1995年用水效率為10.7元/m3,隻有美國1990年的1/8、日本1989年的1/25(彙率按1995年8.32美元計算),說明我國節水潛力很大。1978~1984年的資料表明,北京、天津兩城市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了1.8倍和1.6倍,但由於提高了水的重複利用率,從40%~46%提高到72%~73%,而萬元產值耗水量卻減少了。
因此,我國必須掀起一場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據估算,如果科學地發展節水農業,到2030年我國灌溉水的利用係數達到0.6~0.7,水分生產率達到1.5kg/m3,即在30年內,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提高0.3,按現狀4000億m3計算,則可節水1200億m3,按15kg/m3計,可增產1.2億噸糧食。這對於保證未來糧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我們應該進行以提高用水效率為中心的技術革命,如提高水利產業中的科技含量,農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工業要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提高循環用水的次數,生活用水設施采用先進節水措施等。
二、水資源管理一體化
所謂的水資源管理一體化,是指將水資源放在社會—經濟—環境所組成的複合係統中,用綜合的係統方法對水資源進行高效管理。水資源管理一體化的主要思想是,水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是對環境有相當製約的環境資源。它對國民經濟發展、人們生活福利的提高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水資源管理不能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而應該采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係統方略。
水資源管理一體化在客觀實施上具有多層次性。如區域水量與水質管理的協調統一,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協調統一,水資源管、供、用和治理協調,水資源利用和濕地保護統一,水資源地表與地下水—降雨聯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森林保護相統一,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充分考慮水資源承受能力,等等。
管理上的一體化,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機構協調和目標的一體化,要求有關部門管理協調統一,部門之間必須擰成一股繩,協同作戰,不能各自為政。水資源管理涉及眾多部門,例如,節水農業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到農業、水利、科技、氣象、城建、環保、宣傳、計劃等眾多部門,單靠某一部門開展節水農業是難以實現的。如果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發揮最大效益,效率低下,而且造成國家財富的損失,必須通過有關部門的大力協作來完成。
從效益上來看,水資源管理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必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如充分利用當地的降雨資源,從局部上來考察,可能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從整個流域的角度來認識,假設流域的各個區域皆以留住當地水資源為己任,流域水資源地表徑流會發生大的改變,甚至導致大江大河的斷流,引起更大的生態環境問題。
所以,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是以流域的承受能力為極限,是有條件限製的。對於大空間的水資源一體化必須通過政府的調控來實現,區域是無法來完成的,特別是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各個區域皆以經濟效益為最終目標的條件下,政府的水資源管理一體化宏觀調控功能更應該加強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