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空中精靈——雨的基本知識(1)(1 / 2)

第一節雲的使者——雨的形成

古往今來,人們對雨的描述數不勝數,對雨的美的讚頌更是流芳百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描寫的是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那麼,究竟雨是什麼呢?雨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雨,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從雲層中降落到地麵上的水滴。雨的形成可以這樣概述:陸地和海洋表麵的水經過蒸發後變成水蒸汽,水蒸汽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變成小水滴,也就組成了所謂的雲,它們在雲裏互相碰撞、合並,變得越來越大,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也就形成了我們常見的雨。

從深層次來解釋一下雨的形成通常是這樣的: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開始蒸發,變成水蒸汽散發到空氣中。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大約在0.01~0.02毫米之間,最大的也隻有0.2毫米。它們既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到空中慢慢凝聚成雲。如果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落到地麵,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而雨點增大自己的體積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是通過凝結和凝華;二是依靠碰撞。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主要是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汽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如果雲體內的水汽可以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麵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麼這種凝結過程仍然會繼續,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不過有時雲內的水汽含量有限,在同一朵雲裏,水汽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無法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隻好歸並為較大的雲滴中去。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麼,這種凝結和凝華的過程就會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並”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雲滴越來越大,最後大到空氣托不住時,便從雲中落到地麵,成為我們常見的雨。

此外,雨的表現形態各式各樣,有毛毛細雨、傾盆大雨,還有陣雨、暴雨等。雨水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補給來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潤才能茁壯成長。但是雨水如果過量而導致暴雨,從而引發洪水,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第二節潤物無聲——雨的作用

雨的作用可不容小覷哦!

最常見的作用有:滋潤萬物,灌溉農作物;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降低氣溫;促進地球水循環;是幾乎所有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來源;是幹旱地區人畜飲用水的主要來源;有利於水庫蓄水,補充地下水,補充河流水量;有利於發電和航運等等。

當然,雨還能隔絕嘈雜的世界,營造安寧的環境;可以催眠;可以渲染氣氛等。影視作品中雨景常常和人死之時相連,鬼怪恐怖鏡頭也經常有雨的出現,使整個場麵顯得或莊嚴、肅穆,或陰森、恐怖。

然而,最樸實的描述雨的作用的話還是莊稼人口中的“這下好了,不用澆地了”。短短的一句話就說出了雨對莊稼、對農業的重要性。

1.雨與農業

我國地域寬廣,南北地區降雨量差距很大。南方雨水充沛、北方雨水稀少,這是我國氣候的基本狀況。一些降水量充足的地區,幾乎無需人工灌溉,就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那些少雨的北方地區就需要人工灌溉來彌補雨水不足的缺陷。在地下水充足的地方,這種方法固然行得通;但是,那些一年四季少雨、地下水稀缺的地方,就隻能指望著天空降雨了。可見,雨水對這些少雨地區的重要性:它給幹旱的土壤及莊稼帶來了雨露,讓缺水地區的人們看到收獲的希望。此外,雨水還是少雨地區淡水的唯一來源。

實際上,農作物和人類一樣,除了離不開水以外,少量的礦物質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農民們在田裏施肥的情景,那是為了給莊稼增加“營養”,例如氮肥、磷肥、尿素等等,不同的農作物需要施加不同的肥料。除了這些人工補給的肥料之外,雨水中所含有的礦物質也是補給源之一。例如一些鈣鎂元素,對莊稼的生長非常重要。在那些缺水嚴重、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困難的地區,雨水不光給植物帶來了生長所需的水分,還是增加礦物質元素的重要來源。

另外,雨水還可以衝刷土地,下滲到地裏還可以防止土壤結塊,有利於植物根部的生長。

2.水庫蓄水

雨不是天天都下,有時候植物急需水的灌溉,可是天公偏偏不下雨,這是讓老百姓最頭痛的事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地區,尤其是缺水嚴重地區的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留住雨水,以備後用。

在西北和華北山區的人們早就有打窖蓄水供家庭用水之需的傳統,南方山區也有修建山塘解決缺水困難的實踐。現在,人們又想方設法地修建水庫來達到蓄水灌溉、防洪等目的。這樣,不僅能給人們提供飲用水,還能對作物、樹草進行補充灌溉,大大提高農作物產量,使雨水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也得到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