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
最新網址:ddsku被一書友強力要求寫刑,那就不要怪我讓你夢想破碎了。
其實按照我的計劃,還輪不到寫刑,因為我還沒來得及寫黃帝和九玄女。
我計劃是先寫這倆,然後再寫應龍燭龍,如此才好解釋刑。
繼而勾勒出整個軒轅稱帝的傳奇史詩。
不過現在新書已發,之後山海經恐怕會很久才會更一篇。姑且先滿足書友想看刑的心願吧。
關於刑,其實沒什麼好多的,他的故事還沒有九玄女重要。
首先有一點要記住,刑這個名字,理應是他死後才有的。
從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來看,刑字,是個夾著腦袋的行刑台,外加旁邊一把大刀。公開處決意為刑。
不用,人頭上加一橫,意為人頭上的是。
有的時候,也代指人頭,因為人頭對於人,就相當於一樣重要。人頭也位於人身體的‘一般’的部位。
所以刑,大約是斬首這個詞,最古老,最有逼格的一種表述方法。
被用作人名,可以衍生理解為‘被人首分離者’的意思。亦或者是‘刑於’的意思,也就是‘被上斬首者’。
上古如果‘那個刑’,其實恐怕就是特指當年那位‘被第一個公開砍頭的人’。
刑,有如此殊榮,恐怕未必是‘第一個’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他身份崇高,或者讓人忘懷不了。
繼而,他的名字哪怕被人忘了,可人人都用‘刑’這個稱呼,來代稱他。
這就好像什麼呢?
易牙你們知道吧?先秦名廚。還有庖丁,也是一代名廚,屠牛一絕。
所以後人尊稱廚藝時,都‘易牙之道’。
而刀功時,則稱‘庖丁之術’。
刑也是類似的情況,他肯定並不是叫刑,但因為他被公開斬首這件事太出名,太讓人印象深刻,所以他死之後,古人流傳他的事跡,稱其為刑。
用的,就是公開斬首之刑的,某個特別好聽的法,來代稱了他的本名。
至於刑的本名叫啥,已然不可考了。
又他是蚩尤手下,也有他是炎帝手下的,這都沒有根據。事實上,刑隻有這一條記錄留下來,其他先秦文獻,根本就沒提過這個人。
那麼刑,為什麼讓人無法忘懷呢?不過就是個失敗者,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被斬首的家夥。
原因,我想你們大家都知道,刑舞幹戚,猛誌固常在。
他正是死了,才出名的。
死了,才震撼於世人的。
所以他活著的時候的名字,無人記住,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但他死時的震撼,卻永遠鐫刻在當時人的心中,最終名動千古,留下刑傳。
那麼這個傳,最早出處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山海經:“刑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古人寥寥數筆,一股不屈意誌便躍然紙上。
這也是刑唯一的記載。
這個記載,我還是比較相信的,因為延續了山海經一貫的冷酷文風。
對於刑的如此表現,沒有任何讚揚,或對其原理的描述。
刑為何斷首還在那舞呢?是不是猛誌固常在,頑強不屈的意誌支撐著他?沒寫,沒提,沒有暗示。
這就對了!鬼知道他心裏想什麼?
相比起來,誇父那裏提了一句‘誇父不量力’……就讓我感覺不客觀了,明顯是後人加工了的。
山海經大部分的記載,都是冰冷直抒的文字,一種非常老實的文風。
刑這段,較為符合。
內容很直白,我想不用翻譯也看得懂。
唯一需要解釋的,就是裏麵一些特定文字的含義。
不同時代,文字有不同國情的含義。
與帝至此爭神,光這一句話,就有無數種解釋。
帝不必,我前麵聊了那麼多帝,帝就是下共主。
那麼神呢?
很多主流學界的專家,在解讀山海經時,都認為帝,就是神,是華夏人民對於神的特稱。
這顯然是不對的,我反正不認可。
我之前解讀時候過,山海經是個嚴格分類的曆史地理書。
他是我認為人類最早的使用了分類學的著作!
是人、是神、是山、是水、是獸、是鳥……作者都一一分類好了,不管對不對,他至少按照他的理解分類了。
無比冷靜地記錄,就像是學術報告一樣,你們單看五臧山經,一山連著一山,每一山有什麼,都清清楚楚,格式嚴謹!
這是我解讀山海經的一大利器,因此我知道精衛就是個鳥,既不是神,也不是人。
尊重這種格式化,這種分類原則,這種古人的儀式感,是我解讀山海經的基石。
我曾過,山海經中的神,也許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含義,至少要複古一層,不可能跟現在的含義完全一樣。
當時以後再解釋。
現在可以解釋了。
山海經裏,充斥著大量的‘有神’、‘有神焉’這樣的分類。
比如:“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這是個典型的,分類為神的存在。
老規矩,解釋神,先追溯它最古的含義。
而最古的含義,我們就得看甲骨文。
金文是西周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因為我國是象形文字體係,所以一脈相承,且能從象形中理解含義。
那麼甲骨文的神,怎麼寫呢?出來你們可能不信,那個字是‘電’。
你們可能要,不是神字嗎?怎麼扯電呢?
然而沒錯,甲骨文裏,這倆是同一個字!
象形來看,就是一道閃電!
‘??’大概就長這樣,一個反向S,我實在是打不出來了。
總之就是電字,它也確實被當做電的意思來用。
可是為何,要它也是神字呢,是因為有些甲骨文段落,它確實又被當做神字來用的。
很多甲骨文的額外含義,都是通過聯係上下文來破譯的。
殷商人是個迷信的部族,他們大量地要運用‘神’這個字,所以學者們聯係上下文就發現,怎麼應該是‘神’字的地方,卻都寫著‘電’?
由此可知,甲骨文裏,電這個字的另一個含義,就是神。
奇怪,殷商人不是崇拜鳥嗎?怎麼以電為神?由此側麵佐證,在甲骨文之前,一定還有更早的文字!
甲骨文絕對不是漢語的最早形態,它一定還有個更原始的體係。
扯遠了,總之,相關的專家們解釋,以電為神很正常。
漢語裏,經常有一個字,代表多個含義,畢竟我們的文字體係就是這樣,象形、延伸,有廣義、有狹義、有名詞動用之類的。
古人對自然現象無法解釋,風雨冰霜都覺得神異,而自然現象之中,最令人震撼的,無疑是‘閃電’!
所以上古之人,發明了‘電’這個字之後,又延伸出‘神’這個意思,表示人類不可理解,令人仰望,充滿力量,神異無比等概念。
這是主流解釋。嗯,我無法反駁,這大約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我個人也是支持這個解釋的。
我國‘神’這個字的意思,其最早就來源於古人對於閃電的不理解,完全得通啊,
之後的金文,神字就在電字的基礎上,發生了變化。
周朝人給‘電’字,加了個偏旁部首,是個用祭台去祭祀的象形。
左邊一個祭壇,右邊一道閃電。
這就是金文裏的‘神’字,也給後來的篆文,隸文,乃至現代漢字,奠定了基礎,之後都是在簡化金文的象形結構了,以至於變成了我們現在的神這個字。
嗯,非常合理,但是卻和山海經的分類格格不入。
因為按照這種法,上古夏朝以前古人眼中的神,就是指神、神仙、超自然,無比神異的意思,跟我們現代一樣。
那麼聯係山海經通篇,就很奇怪了。
比如“有神,人麵獸身,名曰犂。”
這個叫犂的神,它的特色就是人麵獸身……好吧,古人看到這東西不能理解,感覺很神異,又覺得他很牛叉,心生敬畏,所以稱之為神?
那麼為何“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健。”卻是獸類呢?
還有“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麵,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揮,其行如風,見則下大風。”
都這都是人麵獸身,甚至也很神異,為何不是神類?而是‘有獸’?而是獸類?
可能有人要問,也許是那個東西更像人,所以稱之為神。
K。
“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
“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有人焉三麵,是顓頊之子,三麵一臂,三麵之人不死。”
為何這些又都是人類,同樣怪異至極,為何分別是人、神、獸?分得這麼清楚?
難道是因為力量?神擁有強大的神力?
首先我們排除掉真正的超自然,也就是,被稱為神的東西,是因為古人看起來,覺得他很牛·逼?
K。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注意,結合山海經其他的關於陸吾的描述,我們可知,這個‘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的神,就是昆侖的守門神陸吾。
而根據山海經裏其他關於昆侖的描述,我們也知道,昆侖丘的主人,是西王母。
這裏西王母的分類……明確寫了,‘有人’!‘有人’!‘有人’!
昆侖西王母是人類,而神陸吾,則是守門的。
怎麼回事?作者怎麼回事?竟然不給西王母分類為神?
這可是西王母!山海經作者之後三千年,無數的後人都把她當成神仙來拜,山海經的作者,你身為老祖宗,怎麼跟我們理解不一樣?你竟然她是人?
好吧,我總不能:“你隻是山海經的作者,你懂個屁的山海經。”
這太扯了。
還是那句話,一切以山海經為真實,作為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