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一切生物,有生也有死,這是大自然千古不變的規律。可是有一些動物,如果按照一般的生命規律來看,可以肯定地說是已經死了,奇怪的是一旦遇到適當的條件,它們又會活過來。科學界把這種現象叫做“隱匿生命”。近些年來,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進行了深入研究。
能產生“隱匿生命”現象的動物,包括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棲息於濕地上的線蟲以及生活在沼澤中的小動物,通常人們把這種動物稱作“脫水動物”。有些球形線蟲,具有讓人驚歎的起死回生的本領。當它們身體失水達到99%時,已看不出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但一遇到適當的生存環境,就又能活過來。生活在沼澤地裏的熊蟲就有這種本領,它在機體完全幹燥之後,就變成了“隱匿生命”,從科學的定義來說,是完全的死亡狀態。可是熊蟲的這種狀態能保持120年之久,等到有了水之後,就又能複蘇。
熊蟲還能在150℃的高溫或-200℃的低溫下存活。它對X射線也有令人吃驚的耐受力,經24小時照射的半死劑量竟高達57萬倫琴,而人經24小時照射的半死劑量隻有500倫琴。
科學家們研究處於”隱匿生命”狀態下的線蟲時發現,其細胞中的水分確已全部喪失。這就推翻了多年來生物學的一個固有觀念,即構成生命的蛋白質分子中必須有水分才能保持其三維結構。由此,生物學家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了,認為”隱匿生命”中的新陳代謝是可以停止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這種”隱匿生命”現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動物學教授約翰·克勞通過研究線蟲的脫水過程,發現這些動物進入脫水階段時,是慢慢幹脫的,如果把它們直接放進幹燥的空氣裏,它們就會真正死亡。
新西蘭動物學家大衛·沃頓和英國動物學家巴雷特在研究中發現,許多脫水動物需要製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甘油、海藻糖等,才能過無水生活。他們認為,這些物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代替那些緊緊附在核酸、蛋白質這類重要的生命物質上麵的水分子,尤其是海藻糖,可以起保護細胞膜的作用。
不過,脫水前的準備工作僅僅是”起死回生”的一部分,當這些小動物重新吸水後,在體內又發生了一些什麼變化呢?沃頓和巴雷特認為,脫水動物在開始活動之前,不僅需要修複圍繞著線粒體的膜,而且向全身傳送信息的神經上的膜也必須加以修複,否則就會神經麻木。
以上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這並不是說已經完全解開了脫水動物之謎,就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從生物學角度來徹底解開這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狀態能夠延長動物的生命。一般來說,熊蟲的壽命不到1年,可如果把”隱匿生命”期也算在內,那可就要無限期地延長了。
如果能把動物”隱匿生命”現象的秘密徹底揭開,那對人類生命的延長,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