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當代時期:受到重創的社會格局(4)(1 / 3)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社會主義的力量不斷增長,尤其是蘇聯的影響不斷擴大,美國有點擔心,於是為了遏製蘇聯,美國聯合西歐等主要國家緊急磋商。他們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在1949年4月4目,他們齊聚華盛頓,簽署了一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在這個公約中,他們規定締約國應該聯合實行集體防務,隻要有一方締約國與別國發生戰爭,其他締約國都應該義不容辭的給予援助,甚至包括武力支援。在《北大西洋公約》簽字的國家共有12個,它們分別是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這標誌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這個組織簡稱北約。

北約組織把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其最高決策機構是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他們還有專門的出版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通訊》,采用月刊的形式,英文出版。

北約建立之後,也經曆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直到1955年,各級組織機構逐步完善,統一了軍事指揮體係,建立了一體化部隊,此外還實行了“實力加談判”的政策。在1978年的時候,通過了一個長期防務計劃,即到1994年,要重要加強常規力量。除此之外,每年還要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有關成員國還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及某些談判。他們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

北約建立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這個組織,除了上麵提到的12個國家外,後來希臘、土耳其、聯邦德圈、西班牙、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也加入進來。

他們的加入除了擴大其組織規模外,也實現了東擴。在20世紀90年代初,華約和蘇聯相繼解體,美國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調整自己在歐洲的戰略,積極提出北約東擴主張,意圖將西方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張,來補充蘇聯解體中東歐地區出現的“茫然狀態”。意圖讓北約成為未來歐洲安全格局的主要領導。

什麼都是雙刃劍。隨著北約成員的不斷增加,北約今後的前途有麵臨很多問題。有些北約組織的成員國尤其是歐盟國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意圖擺脫美國的統治和控製。這樣,歐美的矛盾越來越大。

推倒柏林牆

柏林牆,是簡稱,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反法西斯防衛牆。它來源於什麼?這還得從二戰說起。在二戰中,德國率先發動戰爭,最終成為輸家。二戰之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所稱的民主德國為了斷絕與西柏林之間的往來,在自己的領土上修建了這麼一堵牆。這種結果的出現其實是美蘇冷戰的重要標誌。

意識形態的不同,必然會出現分歧。二戰結束後,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別挺進大軍分區占領了德國和柏林。為了更好地統治占領的區域,1949年,美、英、法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把波恩作為首都。蘇聯看到這種情況也不示弱,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把東柏林作為首都。有意思的是,西柏林盡管在民主德國境內,但在法律上屬於聯邦德國的領土。

如果要比較在二戰中受到的戰爭破壞的話,民主德國破壞更大一些。再加上原有的經濟“先天條件不是很好”,所以民主德國在戰後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聯邦德國,生活水平遠遠低於聯邦德國。蘇聯在此進行了改革,但仍然無濟於事,而且更糟的是,許多民主德國的資本家、地主、富農紛紛移居聯邦德國,就連一些專家和熟練技工也離開了。

後來,在1961年的時候,民主德國議會通過了一件震驚世人的法令,即修建柏林牆。於是,在這一年的8月13日的淩晨,警笛狂鳴,坦克、卡車、軍隊成為那天獨特的風景,在東西柏林之間長約15.5千米的邊界線上忙碌。一陣緊鑼密鼓,柏林牆就建好了。

起初柏林牆的修建隻有12千米長的水泥牆和137千米長的鐵絲網,還有116個觀望台。後來民主德國對其進行了四次改建和加固,一共截斷了192條街道,其中97條在柏林內,95條是柏林通向東德的路。還有32條鐵路線,8條輕軌和4條地鐵以及3條高速公路。他們嚴密監視邊界上的一草一木,一點蛛絲馬跡也不放過。

柏林牆修好了,兩德的居民也不能隨便來往,但畢竟是“血濃於水”,他們也試圖越過柏林牆,但也付出了很沉重的代價,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局麵的改觀還是到了1989年,隨著民主德國宣布開放東西德邊界,推倒柏林牆才結束,這樣分隔28年的東西柏林再次聚首。11個月之後,德國實現了統一,這是德國人期盼已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