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強烈和急劇降溫以及衍生的大風,給農牧漁業生產、海陸交通以及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危害,特別是對南方喜熱經濟作物是致命的。強寒潮南下可使南方日平均氣溫陡降至零度以下。例如廣西桂林1952年2月的一天曾降到-0.3℃,使大麵積的喜熱經濟作物受凍害。1973年—1976年的兩年冬季中,兩次強寒潮,曾使雲南省南部的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的極端最低氣溫降到3℃以下,大約40%的橡膠樹受凍死亡。所以在冬季時,我們要進行寒潮預報,以便及時受取防凍措施,減少寒害造成的損失。
最潮濕的天氣
一種特殊天氣——梅雨,要算是我國最潮濕的天氣了。我國江淮地區每年初夏季節(6—7月初)就發生梅雨,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有此稱。梅雨時期,“淫雨霏霏,連月不開”,空氣濕度大,長時期缺乏日照,使人覺得潮悶難耐。這時,衣物也往往發黴變質,因此梅雨又有“黴雨”之稱。
梅雨在江淮各地的開始和結束時期,所謂入梅期和出梅期並非一致。在長沙、南昌、溫州一線以南地區,也就是東南丘陵一帶,平均在5月10前後入梅,6月10日前後出梅。在長江中、下遊,武漢、九江、南京、上海一帶,平均在6月10日前後入梅,7月10日前後出梅。所以梅雨時期由南往北推遲。但入梅、出梅時期,有時差異較大,可達半月至20天。梅雨期的長短也不一樣,有的年份可長逾一個月,有的年份入梅還不到10天就出梅了。還有的年份可出現“空梅”。“空梅”是指6—7月江淮地區沒有出現雨季,雨帶從華南一下跳到黃河流域,這裏天氣幹旱。
梅雨的形成是我國南方的暖氣流和北方的冷氣流僵持在江淮一帶所引起的。原來在4、5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還相當強,江淮和長江流域仍在它的控製下。到了5月底6月初以後,隨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逐漸增強,向北推進至長江一帶,這時冷空氣雖然有所減弱,卻仍有相當的力量盤踞在長江流域,不願輕易後退。因此,這兩種氣團就在江淮一帶彼此抗衡交鋒,相持不下,就引起了這一帶長期陰雨天氣。一直到南方暖空氣勢力進一步加強,冷空氣敗北而去,江淮流域處在單一副熱帶暖高壓的控製下,天氣轉為晴朗少雨,梅雨期才算結束。
梅雨期的長短及其雨量的多少,來去的遲早都對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6、7月間正是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開始轉入生產盛期,迫切需要水分,梅雨適時而來對農業生產是很有利的,若梅雨期來得過早,冬小麥、油菜等夏熟作物尚未收割完畢,就會造成爛麥和菜籽發芽等損失。又若梅雨期過長,雨水過多,或是“空梅”,雨水過少,因而引起澇旱,對農業生產就很不利。所以根據梅雨天氣的變化特點,梅雨時期既要注意疏通溝渠以利排水,防止洪澇,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預防幹旱。
全球氣候變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日益增多、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各國氣象學家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這將成為一種未來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那麼,全球的氣溫升高將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後果呢?
據推算,全球氣溫變暖會使海平麵上升數英尺,將使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沒。世界上有1/3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有些海島和海港城市本來海拔高度就很低,它們很有可能被海水淹沒,如果遇有台風、暴雨等,災害將更加嚴重。另外,氣候變暖會造成全球氣候格局的變化,會造成長期的幹旱和塵暴,旱澇的頻率可能增大,暴風、颶風、洪水,森林火災,瘟疫和疾病蔓延將更加頻繁,會有一些內陸湖泊、水庫水位下降甚至幹涸,一些河流可能斷流,內地大片地區可能會貧瘠荒涼,沿海地區土地可能大麵積鹽漬化。現在的農業,林業,牧業都是適應於現有條件的氣候狀況的,全球變暖以後,將對農業有很大影響,有利的是,高緯地區的生長季節延長,有些幹旱、半幹旱地區雨雪會增多,同時二氧化碳本身也是一種有益於作物生長的成分,它的增多也能促進作物生長;不利的是,如果降雨格局發生變化,夏季幹熱少雨,冬季溫濕多雨雪,都不利於作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