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州平原北據綿延數萬裏的鬆柏山脈,西枕素山,東依梧桐,南斷禾農。南北寬約兩千餘裏,東西走向近萬裏,是典型的盆地平原,其間大小河流密布,土地肥沃,是大唐極享盛名的富饒之地。
小浪江從巍峨高大的鬆柏山脈一瀉千裏,陡然落在地勢平坦的劍州平原,如月光輕緩般穿過美麗富饒的劍州府,往南流經楓嶺鎮後便彙入水闊天高,氣勢磅礴的雁滄江。
楓嶺鎮水泊青煙,粉牆黛瓦彷如畫中。
南來北往的客商由此向北,或陸路或水路走三百餘裏便是夫宜城。又北是海棠城。再北便是劍州路治地所在劍州府城。向南穿橋載舟便是由劍州通往明州的官道,很是寬闊方便。而由此順雁滄江逆流而上西可通往素山,寧州二洲。
往東則順江而下,過桑州,銘州,梓原,皋州,陌州,東雲六省。山川潛行,輕舟萬裏間便到了雁滄江的入海口。聞名天才,響譽內外的港口城市朝雲城。
楓嶺鎮也因此水陸要衝,成為劍州路轄下極為重要的通衢之地。
按說如此地理位置當可發展成為不輸首府劍州府的大城,但楓嶺鎮又因地形限製,與同是劍州路轄下的葫蘆關成了兩個眾人皆知又理所當然的尷尬所在。葫蘆關最北,楓嶺鎮最南,同是進出劍州平原最重要,最方便的地理交通要衝,但都因地形的限製,發展成為劍州府下人口不多,又極為重要的經濟,交通,軍事要塞之所。
葫蘆關地處鬆柏山脈小浪江入劍州平原的關隘所在,再向北便是廣漠的狗尾草平原,煙國所轄,不複唐土。是北擊煙國,南衛大唐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與雪州的一線關,丹雲的葬胡關並稱大唐三大雄關。當地居民亦軍亦民,二十餘萬。
而楓嶺鎮因處於劍州平原的最南端,多是山雖不高但地勢陡峭的禾農山中小型山脈,亦不複平原,城府駐地長寬不過幾裏,是小浪江斷開禾農山這些中小型山脈彙入雁滄江所形成的小衝積平原。顯得狹長而窘迫。
城中房屋多是背山依水,臨江而建,鱗次櫛比間聚眾成街。街因地形主呈南北走勢,倘若在天清氣朗的日子,遊人有致登高,從高處俯瞰,便會發現楓嶺鎮整體像一個豎長橫短的北字。
橫短豎長之間,又有數橋跨江而建,連接交通,互通有無。橋即是生活交通之必需品,又是一大繁華熱鬧景觀。
卻說楓嶺鎮士衣巷有戶葉姓人家,累世的書香門第,仕遊衣冠。十代之內進士數十人,秀才舉人更是極多,其中更有幾人為官作宰,位極人臣,乃是楓嶺鎮的名門望族,響譽劍州路的大家巨宦。這楓嶺鎮士衣巷的地名便是由他家而來。
雖說他家累世為官,開支繁衍下枝繁葉茂族人極多。但家鄉內外,朝野上下卻風評甚好,乃是楓嶺鎮有名的慈善人家。但不知為何這代嫡脈家主一係卻忽的人丁突減,三代之內,男丁三人,女子唯有一人。比起其他幾係分支本家來,尤顯得的人丁單薄,讓人唏噓感慨不已。
當家的正是本朝太師,護國公葉致衍葉老太師,這葉太師自幼便是一根獨苗,三歲啟蒙,五歲詠詩,十四舉人,十九歲正中榜眼進士。乃是本朝有名的神童。少年成名,青年遊宦,中年位居宰輔。人生一帆風順,輝煌已極。乃是大唐無數讀書人的榜樣和偶像。
他雖仕途得意,但家庭卻遺憾多多。少年成名時怕自己名不符實乃用心苦讀,青年為官時是一方父母,心係治下百姓,如此蹉跎。年近三十方才娶妻成家,娶的乃是本朝英宗皇帝的長姐安仁大長公主殿下。兩人身份雖有差別,但婚後夫妻舉案齊眉,恩愛異常。乃是人人羨慕的一對神仙眷侶。
按說娶妻公主,是為外戚,按本朝慣例,當不得參與朝政。做個富貴家翁便此生足矣。但英宗皇帝對他極為信任,下旨撥為特例。倒也是本朝一段佳話。
兩人婚後幾年,共育有一子一女。顯得的家庭美滿。人生美滿,無以複加。
但常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是人生得意,家庭美滿的時候。他妻子安仁大長公主殿下卻偶感風寒,積小病成大病,離他而去,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撒手人寰。讓他一夜之間痛徹心扉,傷心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