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劃一的高積雲

透光高積雲雲塊較薄,個體分離、排列整齊,雲縫處可見藍天;即使無縫隙,雲層薄的部分也比較明亮。

蔽光高積雲雲塊較厚,呈暗灰色,雲塊間無縫隙,不能辨別日、月位置,雲塊排列不整齊,常密集成層,偶有短時降水產生。

堡狀高積雲外形特征和預示的天氣狀況與堡狀層積雲相似,雲塊底部平坦,頂部凸起成若幹小雲塔,類似遠望的城堡,但雲塊較小,高度較高。

絮狀高積雲雲塊邊緣部分與周圍未飽和空氣混合蒸發,造成雲塊邊緣破碎,像破碎的棉絮團,呈灰色或灰白色。雲塊大小以及在空中的高低都很不一致。

莢狀高積雲雲塊呈白色,中間厚邊緣薄,通常呈豆莢狀或橢圓形。莢狀高積雲通常形成於下部有上升氣流、上部有下降氣流的地方。如果它單獨出現,沒有和其他雲係相配合,則預示著多晴天。

積雲性高積雲雲塊大小不一,呈灰白色,外形略有積雲特征。積雲性高積雲是由衰退的積雲或積雨雲擴展而成的,一般預示著天氣逐漸趨於穩定。

積雲最好認

由於對流運動的強度不同,所以對流雲垂直發展的厚度也不同,一般積雲可分為淡積雲、濃積雲以及碎積雲,取決於對流高度和凝結高度的配置。

淡積雲向上發展較弱,造成形體扁平,頂部略有拱起。淡積雲多數在天空晴朗的時候孤立分散地出現,它的出現標誌著在雲團上方出現了穩定的氣層,表明至少在未來的幾個小時內天氣都是不錯的。

濃積雲雲體高大,輪廓清晰,底部較平,身似高塔,頂部成重疊的圓弧形凸起,很像花椰菜。在陽光照耀下,邊緣白而明亮。每當濃積雲發展非常旺盛時,雲的頂部會出現頭巾似的一條白雲,叫襆狀雲。濃積雲是由淡積雲發展或合並發展而成,當它發展旺盛時,一般不會出現降水,但有時也可能降小陣雨。如果清晨有濃積雲發展,顯示大氣構造不穩定,會出現雷陣雨天氣。

碎積雲雲體很小,比較零散地分布在天空,形狀多變,多為破碎了或初生的積雲。從低空碎積雲的移動方向,可以判斷地麵500米以內的風向;從碎積雲移動的速度可以估計風速級別。農諺說“天上趕羊,地上下雨不強”,“天上趕羊”指的是碎積雲。這種雲一般不會下雨,即使下也是很小的雨。

直展雲是一種垂直發展旺盛的雲係,在垂直方向上它可以從近地麵一直伸展到對流層頂附近。雲底高度平均離地麵480~6000米,但其頂部常發展至12000米以上,故雲體多由水滴組成,但高聳的頂部常有冰晶出現。

麵紗般的卷層雲

卷層雲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白色透明的雲幕,日、月透過雲幕時輪廓分明,地物有影,常有暈環。它經常會使天空呈乳白色,有時絲縷結構隱約可辨,好像亂絲一般。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冬季卷層雲可引起少量降雪。

卷層雲結構

卷層雲一般是由冰顆粒形成,表麵看上去像白雲的紋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卷層雲是唯一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光暈的雲層。卷層雲又可分為毛卷層雲和薄幕卷層雲。卷層雲出現在5500~8000米的高空。

卷層雲由濕空氣作大範圍緩慢斜升運動而膨脹冷卻所生成,因此,它們和流動氣旋以及暖鋒有關,位於雷雨層頂部。有時,它們也與熱帶氣旋有關,因為熱帶氣旋上空地區風從氣旋內向外吹,把卷層雲吹到遠離它們形成時的地方。

卷層雲由冰晶組成,雲底具有絲縷結構,能透過日、月的光,使地物有影,雲層中往往可見暈圈。若卷層雲加厚降低,係統發展,多預示有天氣變化,故群眾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等說法。但是如果無明顯的發展,甚至雲量減少,未來天氣也不會有顯著的變化。

日暈是一種天文現象,它形成的原因是在5000米的高空中出現了由冰晶構成的卷層雲。卷層雲中的冰晶經太陽照射後會發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變化,陽光便分解成了紅、黃、綠、紫等多種顏色,這樣太陽周圍就出現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也就是暈。

卷層雲的“咖啡伴侶”

厚的卷層雲易與薄的高層雲相混。如日、月輪廓分明,地物有影或有暈,或有絲縷結構,為卷層雲;如隻辨日、月位置,地物無影,也無暈,為高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