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這首《古從軍行》是唐朝詩人李頎所作,它借漢武帝的舊事,諷喻唐王朝的開邊政策。統治者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用無數人的生命作代價,換得的隻是一些葡萄之類的東西而已。
這首詩的開頭幾句,隱含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問題。在那飛沙走石,雨雪紛紛的大沙漠上,每前進一步都十分困難和艱苦。
如下圖,將軍從瞭望烽火的山腳下的A點馳向交河邊的C點,讓戰馬喝足水之後,再馳向宿營的荒野地B點,隻要他不是沿交河前進的,就有一個應該怎樣走才能使總的路程最短的問題。
在國外流傳著一個被稱為“將軍飲馬”的數學問題,正是這類性質的問題:古希臘的一位將軍要從營房A出發到河邊飲馬,然後再去河岸同側的B地參加軍事會議。問將軍應該怎樣走才能使總的路線最短?
這個問題的解法很簡單。如上圖,從A出發向河岸引垂線,在垂線上取A關於河岸所在直線的對稱點A′,連結A′B,設直線A′B與河岸相交於C,則C點就是飲馬的地方。這位將軍隻要從A出發走到C,飲馬之後,再由C直走到B,所走的路程就是最短的。
因為,如果將軍在河邊另外任何一點D飲馬,所走的路程就是AD+DB。但是AD+DB=A′D+DB>A′B=A′C+CB=AC+CB。可見,在除C點以外的任何一點D飲馬,所走的總路程都會比在C點飲馬所走的總路程長。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解決下麵的“架橋問題”:在一條河的兩岸有兩個村莊A、B,現在計劃在河上架一座橋把兩個村莊連結起來,假定河的兩岸平行且橋與河岸垂直,問橋應架在什麼地方才能使從A到B的距離最短?
設河岸為對稱軸,取A的對稱點A′,聯結A′B,與另一河岸相交於C,從C向對岸引垂線,垂足為D。那麼C、D兩點就是兩岸架橋的地方,即橋架在線段CD的位置。解決這兩個問題都用到了同一方法:取某直線為對稱軸,作一些圖形關於這條對稱軸的對稱圖形,在幾何學中這一方法稱為對稱變換。也稱為鏡麵反射。通過對稱變換,有時能把某些隱含的幾何性質清楚地顯示出來,因而能幫助我們找到解題的途徑。
1978年,北京市有一道有趣的數學競賽題:如下圖,設有一直角MON,試在ON,OM上及∠MON內部各找一點A,B,C,使BC+CA=l為定長,並且使四邊形ACBO的麵積最大。
這個題無論用三角法計算或建立直角坐標係用解析幾何方法計算,都嫌麻煩。如果利用鏡麵反射的思想,卻很容易得到解答。
將直角MON連同四邊形ACBO一起,以OM為對稱軸反射為∠MON′,再將圖形以NN′為對稱軸反射到下半平麵。經過兩次鏡麵反射,原圖和兩次反射所得的圖就構成一個八邊形ACBDEFGH,它的周長為定值4l。如果這個八邊形的麵積最大,則因四邊形ACBO是八邊形的1/4,麵積也必為最大。
由等周定理知,在周長一定的八邊形中,以正八邊形的麵積最大,這時它的邊長為l/2。所以,當A、C、B為以O為中心,邊長為1/2的正八邊形在第一象限的三個頂點時,四邊形ACBO的麵積最大。
現在我們來看所謂許瓦茲最小三角形問題:在銳角三角形ABC內作一個內接△DEF(即三個頂點D、E、F分別在三邊BC、CA、AB上),使△DEF的周長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