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代體育項目(1)(1 / 3)

射就是射弓箭,原始社會中的狩獵工具到奴隸製社會成了戰爭中最主要的武器,弓箭的製做技術也有了改進,箭頭由石製變為銅製威力增大,射箭成為軍事訓練中主要的體育內容。除了在戰爭中的射外,西周時期,還設立了“禮射”,這是一種禮儀教育,禮射分四種,大射:天子行的射禮;賓射:諸侯朝拜天子時的射禮;燕射:天子與群臣宴會娛樂時行的射禮;鄉射:鄉大夫在鄉裏飲酒時行的射禮。到了唐代,演變成騎射,這是曆代封建王朝重視的古代軍隊中的主要作戰技藝,騎兵中有專門“騎而能射”的“越騎”,步兵中有專門掌射的“步射”,另外就是弩射。唐代的弩有很多種,如:伏遠弩、擘張弩,角弓弩、單弓弩等,每種射法均由武藝最好的人教習,使唐代的騎射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遼、金、元三代都極重視騎射。他們的基層組織就是軍事單位,也是行政單位和生產單位。“上馬則準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人人皆兵,個個善射。每逢節日,他們便舉行騎射比賽,契丹族“刻木為兔,分朋走馬射之。”女真人行“射柳”,即在球場插柳兩行,在一定距離內射之。蒙古族還有“射草狗”的傳統活動。

角抵

角抵是古代一種較力遊戲,類似今天的摔跤,是通過力量型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來決出勝負。角抵起源於上古時的蚩尤民族頭上長著的角,耳鬢旁長著的劍戟。他們在與黃帝打仗時,就以頭上之角抵人,敵方對此很難防禦。這種所謂的“以角抵人”,其實便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鬥一類的角力活動。它們主要是一種力量型的較量,通過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來分出勝負輸贏。角抵也是古代武術搏擊的一種形式,漢代角抵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技術水平也較高。

到了秦漢時期,角抵活動非常盛行,但是當時的角抵已經不再是一種爭鬥相搏的手段,而是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據古籍記載:“秦並天下,罷講武禮,為角抵。”由於秦始皇怕民眾起來造反,於是便罷武禮、息兵事,把角抵變成了一種尋歡作樂的遊戲節目。到了漢代時期,角抵活動十分普及。到了唐宋時期,角抵戲更是盛及朝野,其遊戲色彩也更濃,當時它經常是作為一種百戲的形式出現在皇廷、官府、軍隊和民間集會等場合中。

蹴鞠

蹴鞠在春秋戰國時期從民間開展起來,到了漢代不僅流行於民間,還在軍中和宮廷、貴族府邸中流行開來。軍中蹴鞠在漢代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中有載:“伎巧者(指蹴鞠)——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三勝者也。”意思就是說,蹴鞠這類的活動,是用來鍛煉士兵,使他們的手腳靈活,會用兵器,能攻善守,配合默契,有利於戰陣。漢代將領霍去病,在固守邊塞,戰士情緒低落時,常常和戰士們一起蹴鞠,振作士氣。當時的漢高祖劉邦也非常喜歡蹴鞠,把蹴鞠列入皇帝校閱軍事訓練的內容,漢成帝也很喜歡蹴鞠。

宋代的蹴鞠繼承了唐代的單球門和無球門踢法。單球門踢法:這種踢法民間和宮廷都有,民間多在節日表演,宮廷多在皇帝宴會或祝壽時舉行。南宋的蹴鞠者還有自己的組織稱“園社”或“齊雲社”,這是一種專業性的行會組織,這是都市經濟文化發達的產物。宮廷內還養有蹴鞠手,在皇帝祝壽或慶典時表演娛樂。單球門蹴鞠法的踢法在《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立在球場中央的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隊員分立兩邊,每隊10餘人,各有正隊長1人,副隊長2人。開賽時以鳴笛擂鼓為號。左隊隊員先互相“小築數遭”,即互相顛傳數回,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再傳給正隊長,正隊長用力一腳將球踢過門去。右隊接球後,用同樣的方法把球踢回來。如對方踢過來的球正而穩,本隊隊員不經過互相傳顛隨即一腳球踢過去也可以。踢過門者為勝,否則為敗。勝賞負罰。無球門踢法:無球門之蹴鞠多為一般場戶,宮廷民間都很流行。有些人還因善蹴鞠而升官發跡,高球便是。

秋千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流行於各地。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並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各種現代體育項目的興起,秋千運動除在少數地區仍廣為流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1986年2月,國家體委製訂了《秋千競賽規則》(草案),同年,秋千比賽千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到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秋千已發展為包括6個單項的較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