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曆史(1)(1 / 3)

(第一節)曆史事件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指發生在中國商朝和周朝交替時期,周朝武王率軍隊直搗商都朝歌,在牧野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役。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紀),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統治集團腐敗不斷加重,漸漸地在內外矛盾交織中走向崩潰。而崛起於商國西麵的周族方國,在周太王、王季時,已將勢力伸入江、漢流域。

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幹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於是決定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於12月28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渡河水後,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東行,於農曆1月4日拂曉來到牧野。

商紂王聽到周軍來襲,倉促集中大批奴隸,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初五淩晨,周軍布好陣,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以激勵將士鬥誌,統一戰鬥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格申明不準濫殺以瓦解商軍。接著武王命令呂望率精兵衝擊商軍前陣。商軍紛紛倒向周軍。武王乘機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最終滅亡。

共和

共和是指中國周代厲王之後、宣王之前14年間的政權。關於共和有兩種說法,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一為共伯和執政。周厲王胡暴虐奢侈,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多次勸諫,但未得結果。國人對厲王不滿,厲王大怒,命令衛國的巫師監視國人,有毀謗國君者格殺勿論,致使諸侯怨恨不上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打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太子才得以免難。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史稱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兩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一說為厲王出奔後,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國。但是此種解釋與《史記·衛世家》記載不符。

春秋五霸

中國先秦時期具有強大勢力的五個諸侯國,又叫做五伯。其具體指的是包如以下幾種說法:①《左傳》認為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5個諸侯國。但夏、商二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②《孟子》一書中指春秋時代的5個國君而言。包括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公。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說法,可是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③《荀子》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曆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為諸侯割據,沒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仆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求謀得霸主地位。實際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5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舍標準不一,因此出現了分歧的說法。

城濮之戰

中國春秋時期,晉、楚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進行的一次旨在爭奪霸權重要戰爭。齊桓公死後,齊不能繼續維持霸業,而南方的楚國則日益強盛。公元前638年,楚敗宋軍於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後,中原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皆與楚結盟,受楚控製。當時,北方的晉國在文公治理下國力強盛。晉文公平定王室之亂後,也想進入中原爭奪霸權。宋害怕晉於是叛楚親晉,楚成王因此於公元前633年率軍圍宋。第二年,晉文公也派軍攻擊楚的盟國曹、衛以相救。楚成王命楚軍主將子玉退兵,子玉不聽,釋宋圍而率軍北上。晉文公為報流亡時楚成王對他的接待之恩,實踐退避三舍的諾言,將晉軍撤到城濮。楚軍追至,兩軍相峙。晉軍先擊敗以陳、蔡軍隊組成的右軍,又偽裝敗逃,誘楚軍追擊而敗之。子玉潰逃,中途自殺。晉獲大勝。楚戰敗後,北進受阻,中原各國則紛紛離楚歸晉,於是晉文公繼齊桓公成為霸主。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發生於春秋中葉,是晉、楚為了稱霸於中原地區而進行的一次著名戰役。公元前575年春,楚誘使鄭國叛晉。同年五月,晉厲公伐鄭,楚共王救之,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軍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應戰。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厲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兵力薄弱,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俟其陷入包圍時,再由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後集中上、中、下軍與新軍共擊楚精銳的中軍王卒。晉厲公聽從了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頑強抵抗。楚共王傷目,中軍後退,晉軍乘機猛攻楚左、右兩軍。激戰一天,楚軍傷亡慘重,隻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士兵,準備雞鳴再戰。後因主帥子反醉酒,不能商議軍機,楚軍被迫連夜逃跑。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