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廣袤陸地懸念重重(2)(2 / 3)

古人曾傳說夜明珠就是鯨魚目。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鯨魚目瞳。鯨魚死而目皆無精,可以鑒,謂之夜光。”

目前。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幾種特殊的寶石礦物。據地質學家研究,自然界確有少數幾種礦物,如某些含雜質的金剛石、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白鎢礦、鋯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熱、摩擦、通電,以及紫外線、x射線或陰極射線等短波光的照射,會產生發光現象。

1916年,日本寶石學家鈴木敏在所著《寶石誌》中寫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種特殊的紅色水晶,被封為“神聖的寶石”。

英國當代學者李約瑟認為夜光璧就是螢石。

我國也有人推測,某些寶石白天接受陽光暴曬,至夜間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圓珠形或其他形狀,這就是古今中外傳說或史書記載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據1984年《河北科技報》報道,我國在廣東某礦山發現一淺棕色的螢石,證實了史書記述的夜明珠確實存在,並且我國有蘊藏。但是,這些放光的礦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與古書所述又不盡相同。有沒有無須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寶璧玉呢?

據傳慈禧太後死後嘴裏就曾含著那樣一顆夜明珠。

唐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首詩多少年來廣為傳頌。夜光杯最早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近年屬涼州故地的甘肅酒泉也出產夜光杯,原料采自祁連山上祁連玉,也有人稱其為夜光石。不過祁連玉根本不會夜間發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認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發光。

那麼它為什麼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釋不一,有的人說,夜光杯壁薄,斟滿酒後對月映照,月影映入杯中,月光透過杯壁,與酒色相輝映,而呈異樣的光彩,故稱夜光杯或夜光常滿杯。

鑒於考古工作者至今沒有在地下挖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沒有見到類似的礦物,關於它們的有無和奇異性質,目前仍是一個謎。

很另類的石頭

——變色石、劇毒石和正圓石

在澳大利亞中亞中部遼闊的沙漠地帶,有一塊岩石平時為一種顏色,到早晨和黃昏時遠遠望去好似熊熊大火:在非洲馬裏境內的耶名山上,有一塊石頭會使人渾身麻木,視覺模糊;在北美洲哥斯達黎加的森林沼澤地帶,一些圓球形的石頭表麵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是非常理想的圓球……

變色岩石之謎

在澳大利亞中部遼闊的沙漠地帶,兀立著一塊孤島般的巨石,高300多米,周長超過8千米。這塊岩石平時為一種顏色,而到早晨和黃昏又變得通紅,遠遠望去好似熊熊燃燒的大火。岩石為什麼會在早晨和黃昏變成紅色呢?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未能解開這個謎。

近年來,有人指出這塊岩石之所以變色可能與太陽有關。太陽光在早晨和傍晚斜切地球外表的大氣層照射地球,這時它穿透的大氣層要比白天厚,所以常常可以把天空染成一片火紅色。平時我們看到的太陽光近乎白色,實際上太陽光通過棱鏡片後,在光屏上會形成一條彩色光帶。傍晚太陽光經過大氣層的距離較白天長,除紅光和黃光外,其他顏色的光大部分被散射。岩石變色之謎是否真的與此相關,還有待人們作進一步研究。致人死命的毒石之謎。

在非洲馬裏境內,有一座高山名叫耶名山。1968年8月,地質勘察隊隊長阿勃率領幾名隊員進山工作。他們在山中發現並挖掘起一塊重5噸左右的石頭。這塊巨石形如雞蛋,上半部分透著藍光,下半部呈金黃色。隊員們設法把巨石搬上卡車,準備運下山後慢慢進行研究。當卡車走了半天,負責運送石頭的隊員突然渾身發麻,視線也開始模糊起來。眾人驚慌起來,阿勃馬上跑下山去叫人來幫忙。醫生檢查後,發現他們全身都已沾染了放射性物質。一個月後,幾名隊員先後死於醫院。隊長阿勃雖未搬過石頭,但因為他在這塊石頭上休息過,最後也死在病床上。石頭為何會致人死亡?至今,馬裏的科學家還未弄清原因。

神秘石球之謎

在北美洲哥斯達黎加的一些森林沼澤地帶散布著許多圓球形的石頭。它們雖然大小不一,但表麵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是非常理想的圓球。

哥斯達黎加的森林沼澤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發現石球的地方。比如聯邦德國的瓦爾夫格堡、埃及的卡爾加、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蘭的墨埃拉·鮑爾達海灘,都曾發現過神秘的石球。在我國山西雁北地區和新疆的第三紀砂岩中也曾發現過砂岩類石球。

並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們也發現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國礦山工程師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處銀礦附近發現過一個大石球。接著,考古學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發現一個更為壯觀的“石球王國”。後來,美國地質學家史密斯進行考察,他認為,約4000萬年前,阿梅卡曾發生過火山爆發。我國河南信陽上天梯珍珠岩礦區的劉家衝流紋岩中,也有一處火山石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