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在京兆府,就是現在的西安市,有個大財主,叫王金山。
王金山的父親叫王福興,年輕時候就是個走街串巷賣雜貨的。當時不像現在,貨運發達,廣西的荔枝摘下來第二天就在北京超市出售了,當時商品流通主要靠各地的大商號往來運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絲綢、瓷器、茶、鹽和手工製品,鹽是政府壟斷的,不能碰,碰了就殺頭,所以隻剩下絲、瓷、茶和手工製品。
大商號在本地低價購進茶葉、煙葉、藥材、布匹等土特產,運送到汴京、濟州、杭州、揚州等大城市地高價賣出,再低價購進當地的土特產品運回陝西高價銷售。
大商號賺錢靠兩樣東西,一個是勤快,一個是讓利。勤快就不解釋了,所謂讓利,就是讓利給像王福興那樣的小商販,十分利讓給他們七分。
因為古代雖說運輸不便但是老百姓的購買力也有限,大商號采購回的貨物如果不能及時銷售出去,就會積壓起來,時間久了就會變質,變質以後就徹底賣不出去了。所以凡是那種稱霸一方的大商號,都會把大部分利潤讓給小商販。大家都知道銀子是好東西,都想多拿,但如果你把價格抬得很高,小商人嫌利少,他自會去別的商號進貨,實在不行自己拉一幫人去外省進貨,那你就賺不到銀子了。
王福興就是占了這個便宜,加上他勤快,每天天沒亮就到大貨行看有有什麼新鮮玩意兒,然後分別進些,在挑著挑兒走街串巷去販賣,天長日久也積累下些資財。
等到他五十來歲,心想老是賺這些小錢不是長法,要賺大錢還是得靠大宗走貨,於是清了清家底兒,購進了些上等霧豪,打算運到汴京去賣,在帶回些新巧的玩意兒,一來一回能賺不少銀子。
當時社會動蕩,內憂外患的,外部有遼人年年入侵,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中國古代和少數民族打仗,一般都打不過人家,因為少數民族打仗靠的是馬和弓箭,而中國靠的是人和銀子。
馬在北方草原上成群結隊的,整天東奔西跑,都是優良馬種,速度快耐力強個頭大,那是從小鍛煉出來的,更重要的是數量多。史記裏麵有個《大宛列傳》,講的就是漢武帝為了打匈奴派張謇出使西域為大漢引進優良馬種的故事。
弓箭更不用說,隻要材料足夠,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少數民族從小練習射箭,打獵打仗都要用到,射的不準抓不到獵物,就沒飯吃,就得餓肚子,所以善騎射。見著敵人先一陣箭射過去,剩下的在拿刀砍,然後就收拾戰利品,打仗成了一種生活。
人和銀子就不同了。
中國人雖多,但身體素質不行,而且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很多人臨陣上戰場,就是送死,死了之後一時半會兒還補充不回來。而且更嚴重的是,人不像馬那樣靠得住,人會出賣同伴,會當漢奸,會幫助敵人陷害自己人,要知道最堅固的城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
銀子更不像弓箭,可以隨便製造出來,而且誰都知道銀子是好東西,誰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