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關於武俠(1 / 1)

是的,也許很多中國人都難以忘懷,兒時心中的武俠情節,或者說武俠夢吧!

至少我是這樣的,所以許多年後我仍有個夢想,就是寫本武俠小說。

這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是很困難的,但網絡的興起,使之成為了可能。所以我才鼓起勇氣,就算是自娛自樂也要將這小說寫下來。

武俠大概八十年代是風靡一時的。

因為《射雕》等一係列武俠作品,被活靈活現地搬上了熒幕。

那時電視仍未普及,一個村也不過幾台十多寸的黑白電視。

記得小夥伴們夜裏打著火把,到別人家去看《霍元甲》。堂屋裏擠滿了人,不遜於看電影一般熱鬧。

小夥伴們目不轉睛也看著,還不忘在廣告之時比劃幾招……從那時起我們懂得了什麼是俠義,什麼是奸邪。(那時稱好人和壞人)甚至立誌要成為一個拯救蒼生的俠。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一切都已成過往,那些已成經典的故事,卻仍在熒屏上翻拍著。

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是永遠不可複製的。正如金庸等將傳統武俠推上了一個不可逾越的巔峰。

這對於後來者而言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所以後來者寫武俠難得不提及,武當,少林,丐幫……而若如此則難免有重複之閑,所以我的小說是盡量避開的。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無奈。

既是武俠我想再談談這兩個字吧。

冷兵器時代爭鬥是血腥的以肉相搏。所以人們隻能想辦法,甚至是不擇手段想達到武的最高境界。

在不斷追求最高境界的過程中,那些武林前輩們終於有所領悟,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對武的獨特見解。

從武的本意來講,最上乘的武,是無固定招式的,是習武之人通過長期訓練和與人切磋,已然形成的一種攻擊與防備的能力,包括已積蓄的身體素質。往大了延伸,武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顯然我們的先輩早已明白,武不能征服一切。真正的高境界的武絕不是逞強好勝和用來炫耀的。而是強身健體,匡扶正義的。

這就自然引出一個“俠”字。

俠者,乃仁義道德正氣也。

是前人對武的正確運用和檢驗用武是否得當的標準,因為那時隻有天子,沒有主義。

對武俠的理解很重要。

比如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極大,也包括武俠。但卻不得精髓要領。

日本也有武俠,即武士道。但他們對武俠的理解一度誤入歧途。

他們認為武俠便是強大和爭勝,所以贏不了就剖腹自盡。他們崇拜強者而不論正邪,所以“拜鬼”。

在這種錯誤精神的引導下,終於走向殺戮和失敗。

而在武俠文明的伴隨下,漢族文明是少有對外侵略的。

好比古聖人有孫子兵法,也有孔孟之道。我們尚武,更注重俠。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前人不斷求索著武的最高境界,也在永遠追尋俠的正道。

還想說說劍。

古代因為是冷兵器相拚,所以人們總是夢想得到威力無窮的神器。

而武俠中最推崇的便是劍,劍者剛直不阿乃正義之化身。

說到劍不得不提到歐冶子。

傳說歐冶子平身鍛造了許多名劍:

有刺專諸的勇者之劍魚腸,有絕地反擊的威道之劍泰阿,也有尊貴無雙之劍純鈞。每把劍都有可歌可泣的俠義故事。

而歐冶子最得意的是仁道之劍湛盧,因為湛盧之劍不炫鋒芒而明察秋毫,心懷仁善而剛直不阿,君有道、方居側……所以劍永遠應是直的。

不論日本武士刀是否由唐刀所演變,也不管日本武士是否稱之為劍。

但我想那不是真正的劍。因為它的外觀和本質是彎曲的。

不能否認它同樣令人震懾,但它沾滿了無辜者的血,也曲解了武俠的真正含義。

回到寫作,因為很多網絡小說成功地搬上了熒幕和網遊,使得網絡小說的作者看到了希望。

我很敬佩他們,在我心中,他們就是叱吒風雲的俠。

但應該說我寫這小說更多是喜歡而已。因此也難免粗糙。

不管怎樣,既然開始了,當盡力為之,希望我能堅持下去。

《刀劍情俠》原本是計劃寫一部,但又生出些前因後果,所以又計劃分三部,寫的是三代人的故事。

且多與佛有關。

我不信佛,如果有人問我的信仰。

我會說我信“善”。

我羨慕權貴與名利,但不崇拜。

如果問我崇拜什麼,我會說:善者。

我想任何信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勸人為善。

這也是我寫這小說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