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就是“討厭”的震動。無論是人類活動產生的震動還是地球內部產生的震動,都會影響望遠鏡對宇宙深空的觀測。
要找一個沒有任何幹擾、“與世隔絕”的環境,那麼就隻好把哈勃太空望遠鏡搬到太空中去了。
用動物進行太空實驗有哪些意義
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為了探索人在太空中會遇上哪些問題,人們就開始了利用動物來作“開路先鋒”。
美國和前蘇聯從二次世界大戰後,都開始了讓動物乘坐火箭上天的實驗。1948年6月~1949年9月,美國用“V-2”火箭,先後4次將猴子送到60多千米的高空。1952年5月,美國再次發射生物火箭,其中的兩隻猴子成功生還。前蘇聯在1949~1958年的10年間,共發射生物火箭31次,將42隻小狗送上高空。這些實驗的目的都是為了知道動物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加速度。
動物中真正進入太空的“開路先鋒”,是一隻名叫“萊伊卡”的小狗。1957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伴侶2號”,在這顆衛星的衛星艙裏,就載著小狗萊伊卡。由於當時無法使衛星返回,萊伊卡在進入太空的第六天便死去了。三年後的1960年8月,“伴侶5號”衛星又載著兩隻小狗進入太空飛行,並於兩天兩夜後平安返回地麵。美國從1959年12月起,也多次用“水星號”衛星式飛船把猴子和黑猩猩送上太空。這些實驗都證明,動物完全能夠適應太空的生活環境,消除了人進入太空的種種擔心。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發射生物火箭,大白鼠、小白鼠和小狗成為實驗的對象。我國的返回式衛星,也多次搭載了好些小動物遨遊太空。這些動物的航天實驗,為我國的載人航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加入太空實驗大軍的,還有諸如魚類、果蠅、螞蟻、青蛙等小動物,它們都為人類征服太空做出了貢獻。這些動物太空實驗的成功,加快了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
航天飛機為什麼會在探索宇宙的舞台上大顯身手
20世紀60年代初,人類製造出宇宙飛船,實現了遨遊太空的夢想。這種航天活動造價高得驚人,一次發射活動的費用要花掉10億美元。航天器的使用是一次性的,不能重複使用。
人們設想,如果能造出地麵和太空軌道間能多次往返飛行的飛行器該多好。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人首先研製並使用了航天飛機。它是集現代航空技術、火箭技術、空間技術於一身的綜合產物。航天飛機繼承了火箭導彈和空間技術全部性能,又兼具航空飛機主要特點。航天飛機的發明,是人類航天曆史中的又一個裏程碑。
航天飛機包括火箭助推器、軌道器和外掛推進劑貯箱三部分。軌道器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航天飛機用火箭發射入軌道後,隻有載人軌道器在軌道上像人造衛星和飛船一樣運行。再進入大氣層後,軌道器又像飛機一樣,作無動力滑翔飛行和水平著陸。
航天飛機起飛像火箭,飛行像飛船,著陸像滑翔機。它綜合了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的技術,集航空、航天技術於一身。軌道器可以重複使用100次。
美國首批製造的航天飛機有“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和“阿特蘭蒂斯號”等,每架造價約為30億美元。
航天飛機具有航天飛行器特有的優勢,為人類航天活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到21世紀初,航天飛機將占據空間運載係統的主導地位。人們設想,要讓它的往返運輸功能單一化,將運送人員和運送貨物的功能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