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衛星雲圖,不僅彌補了大洋、高山和沙漠地區氣象觀測點稀少的不足,而且還能直觀地監測到各種天氣係統的變化,洞察正在發生的各種災害天氣過程,如梅雨、台風、暴雨及寒潮等。
目前,全世界共發射了100多顆氣象衛星,我國已在1988年和1997年先後發射了“風雲一號”(極軌)和“風雲二號”(靜止)兩種氣象衛星,它們正俯瞰著祖國大地,為我國的氣象應用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
偵察衛星怎樣進行軍事偵察
偵察衛星是一種獲取軍事情報的衛星,它“站得高、看得遠”,是活躍在太空中的“間諜”。由於它具有偵察麵積大、範圍廣、速度快、效果好、可定期或連續監視某一地區並不受國界和天氣等限製的優點,在冷戰時候,成為超級大國的“寵兒”。
在人類發射的所有人造衛星中,偵察衛星就占了1/3。
偵察衛星可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和海洋監視衛星。照相偵察衛星是其中出現得最早、數量最多的,它一般運行在150~1000千米高空,每天繞地球飛行十幾圈。它是擔任空間偵察任務的“主力軍”。衛星上攜帶的偵察設備就像照相偵察衛星的“眼睛”,它包括可見光照相機、紅外照相機、多光譜照相機,以及後期出現的合成孔徑雷達和電視攝像機等。
照相偵察衛星所獲得的情報,如膠卷、磁帶等都記錄貯存在返回艙內,當飛經本國國土時降落回收;也可以通過無線電以實時或延時的傳輸方式,由地麵接收站接收後,再作處理和判讀。
此外,電子偵察衛星上裝有電子偵察設備,用來偵辨敵方雷達和其他無線電設備的位置和特性,竊聽敵方的機密信息。導彈預警衛星利用衛星上的紅外探測儀,及早發現導彈起飛時發動機尾焰的紅外輻射。而海洋監視衛星,用雷達、無線電接收機、紅外探測器等偵察設備,監視海上艦船和潛艇的活動。
地球資源衛星怎樣進行地球資源勘測
用來勘測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的衛星稱為地球資源衛星,它是應用衛星中重要的一種。
目前人類麵臨的眾多問題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食物、環境和能源了。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航天技術是大有可為的。
地球資源衛星安裝有各種遙感設備(包括多光譜掃描儀、可見光和紅外輻射計、微波輻射計等),能獲取地麵各目標物輻射出來的信息,也能接收由衛星發出的經地麵目標物反射的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發送給地麵係統。這些信息統稱為光譜特性。地麵係統對地球資源衛星進行跟蹤、測量,並接收、記錄和處理衛星發來的圖像和數據,依用戶的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分送給服務係統。地質、測繪、海洋、林業、環境保護等許多部門,都需要地球資源衛星提供資料。
利用地球資源衛星,不僅“看”得廣,還能“看”得深。用它可以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曆史古跡、地層結構,也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還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了這種衛星遙感資料。
地球資源衛星分為兩類:一是陸地資源衛星,二是海洋資源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采用太陽同步軌道運行,保證衛星對地球上的任何地點都能觀測到,又能使衛星每天同一時刻飛臨某個特定的地區,實現定時勘測,是個名副其實的“太空勘察員”。
除專門的地球資源衛星外,氣象衛星等其他遙感類衛星和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也可進行地球資源的勘測工作。
地球資源衛星問世已20多年,它對人類的貢獻功不可沒。
為什麼衛星可以預報地震
地震是人類自古以來不可躲避的自然災難。由於地震起因和前兆非常複雜,因此,地震預報始終是世界性的難題。
科學家發現,地震前在震中區周圍,會出現溫度異常等震兆。震前由於岩石圈板塊相互作用,應力不斷積累,當超過岩石圈強度時,就會發生微裂隙,原儲存在岩石圈內的氣體,特別是溫室氣體,會沿著已有的裂縫溢出地麵,受到太陽輻射和自身輻射,導致該地區溫度增高。或者帶電的微粒子從岩石圈深處滲出地表,這些帶電微粒子在低空處造成電場異常,激發溫室氣體,使溫度比正常增高幾度。
當今,不少安裝有遙感儀器的衛星(尤其是氣象衛星)上,都有紅外掃描儀,它的掃描寬度有上千千米,所測地麵、水麵及各種界麵上的溫度精度可達0.5℃。借助大型計算機及圖像處理機,能在30分鍾內處理好一幅地球表麵的溫度圖像,為迅速判別震兆溫度異常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的國家地震局和航天有關部門,10多年來對利用衛星遙感來作地震預報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們利用遙感衛星攝製的紅外圖像進行地震短期預報,找出紅外異常與地震發生的關係,建立模型,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從已發布的地震短期預報來看,不論地點、震級和時間,多數都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為衛星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