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自然的曆史進程
一千多名士兵的全軍覆沒,對於英國政府來,雖然有些肉痛,但也算不了什麼事情。作為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對於傷亡的承受能力遠在其他國家至上。丘吉爾就過:哪怕是打光最後一個印度人,大英帝國也決不投降。
隻是,日不落帝國的力量似乎已經達到了極限。英國占據的地盤是如此的廣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這麼光的地上需要無數的軍隊來鎮守。而且現在正是第二次布爾戰爭的關鍵時刻。在整個南非戰場上,部署了將近三十萬的英軍。每裏花出去的軍費就是一條永不停息的英鎊的河流。
就算是要嚴懲中國,英國也派不出更多的軍隊來遠東這個地方了。按日不落帝國內閣的意思是,現在的一切行動都要為布爾戰爭讓路。眼看就要將那些布爾人消滅幹淨了,他們可不想在這個時候出現什麼意外。
所以,遠東的事情,能拖就拖吧。等到帝國騰出手來,隨便派個幾萬人,還不就把這個大清國給碾壓了。事情本應如此,應該如此,這個劇本挑不出任何問題。
如果西摩爾沒有被俘虜的話。
這可是一個帝國的中將,這樣的失敗是帝國絕不容許的。
英國公使滿麵鐵青,他已經想象的到明各國的報紙上會如何的嘲笑帝國軍人的無能了。他鬱悶地看了看莫裏循一眼,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問道:“聽你和清國的北洋大臣很熟悉,你看能不能通過他將西摩爾將軍解救出來?”
莫裏循是《泰晤士報》的駐華的席記者,很久以前就來到過中國了。
這是一個很複雜,也很有趣的人,大概有點信仰普世價值那一套的傾向。在原本的曆史上,莫理循在清末民初親身經曆和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事件: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辛亥革命、民國成立、袁世凱竊國、巴黎和會……他對中國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麵,作為英帝國主義殖民者,他本能地會站在帝國主義的立場上思考和行動;另一方麵,作為中國政府雇員,他努力想幫助中國政府擺脫政治和經濟危機。其對當時的中國政治和經濟有著重要影響,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舊時就曾叫過莫裏循大街。
他原是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1894年,他遊曆中國南方,一年後,其遊記《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在英國出版。1896年他從曼穀到昆明,接著又有到東北三省遊曆。
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英國《泰晤士報》賞識,聘為駐中國記者,1897年到北京,開始了他長達17年的記者生涯。當時中國正處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是世界的聚焦點,也是各國列強陰謀的眾矢之的。莫理循來自第一時間的獨家新聞,使《泰晤士報》成了報道中國消息的當之無愧的權威。可以,當時《泰晤士報》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中國的莫理循”。
191年他應中國政府的聘約,擔任了袁世凱的政治顧問。他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置有房產,當時的外交圈稱王府井大街為“莫理循大街”,其英文街名牌一直掛到1949年。他的私人圖書館,收藏了有關中國和亞洲的圖書、雜誌、地圖等文獻萬多冊,被稱為“莫理循文庫”。
莫理循對中國造成的影響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