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內後藏室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器物。器物大小相套,分類放置,大型器物多堆放在後藏室前部,中小型器物疊置於室內中後部,有的器物整齊地排放在木架之上。器物表麵多用絲織品或草編織物包裹、捆紮。器物以炊器、儲盛器和盥洗器為主,130餘件器物中約有30多件內裝家禽、家畜和海產品。還發現不少“泰官”封泥,說明後藏室的隨葬器物經過泰官令署(掌管南越王飲食的官署)的檢封。此外,室內還出土有燒煮食物用的燃料——木炭。以上情況表明,後藏室是儲藏食物,放置炊器與儲容器的庫藏,室內出土器物計有銅鼎、薑礤、勺、鍪、釜甑、煎爐、烤爐、提筒、香爐、蒜頭瓶、鑒、鍋、盆、燈、鐸,鐵鼎三足架、叉,陶甕、罐、瓿、鼎、三足盒等。
如上所述,主棺室是墓葬的中心,用來安放墓主的棺槨;東側室是墓主嬪妃的葬所;西側室是墓主貼身待女的“居室”;後藏室是象征烹製食品的廚房和放置器具的儲藏室。東、西側室和後藏室與主棺室之間均設置有木門。木門並不是阻止人內的障礙,實際上它們與主棺室是相互通連的(木門可以開啟),這從墓葬的平麵圖上看得很清楚(木門均朽)。
前室與主棺室之間的石門,與各室之間設置的木門含義不同。木門可以開啟,以木門相隔的各墓室實際上是相通的;而石門的後邊安裝有自動頂門器,不能夠開啟。所以,石門的內外分屬兩個天地。如果說石門內象征王宮的生活區,那麼,石門外象征的是王宮生活區的附屬建築,也就是墓的外藏槨部分。
前室與墓道之間也設置了一道石門,此門是整座墓的總人口,既象征南越王宮的大門,又擔負著防盜的重任,所以,門後也安裝有自動頂門器。墓門外的木槨室內也放有一輛漆木車模型,殉人可能就是車夫;另外還有一些儀仗飾,說明此車是供墓主出行用的。木槨室以南的那具殉人,可能象征王宮門前的守衛。很明顯,墓門外的木槨室以及它南邊的殉人都屬於外藏槨。
千年奇異珍寶出世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畫石室墓。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異常豐富,共有金銀器、銅器、鐵器、玉器、陶器、漆器、玻璃器、絲織品等十幾類千餘件,其中不少是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製品計有璽印、帶鉤、座足、杏形金葉、金花泡形飾等,其中以三枚金印最珍貴。銀製品有盒、卮、匝洗、帶鉤等,以銀盒的曆史價值最高。
金器
(1)“文帝行璽”金印。
出於主棺室墓主玉衣上胸偏右處。因“行璽”不是佩戴用璽,隨葬時放置自由,非係佩於墓主身上÷印方形,蟠龍鈕,印台長3.1厘米、寬3厘米、高0.6厘米、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強。印麵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四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欲騰躍疾走。這枚金印係由南越國自鑄,鑄後局部又經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麵漕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麵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顯係長期使用所致,說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印。
據文獻記載,秦漢時期的禮製規定,隻有皇帝、皇後用印才能稱璽,其他臣屬的印不能稱璽。皇帝用璽非隻一種,如有皇帝之璽用於賜諸侯王書(多佩戴),皇帝行璽用於封國,皇帝信璽用於發兵(後兩種璽印收存在符節台,非隨身佩璽),天子之璽用於冊封外國,天子行璽用於召大臣,天子信璽用於事天地鬼神。帝、後璽皆白玉質,螭虎鈕。
在傳世以及發掘出土的大量秦漢印章中,皇帝璽尚未見一例,不知是什麼麵目。《封泥考略》一書中著錄有“皇帝信璽”封泥,可知當時確有皇帝信璽,與文獻記載相符。1968年,在陝西鹹陽韓家灣公社狼家溝發現一枚玉印,印麵方正,寬、高2.8厘米,螭虎鈕,通體色白晶潤,四側刻雲紋,文日“皇後之璽”,其形製、印文正與文獻所載帝璽相合。這枚玉璽小篆體,印文布局疏密得當,結構嚴謹,字體筆劃平直又富於變化,顯得既莊嚴、大度,又略帶幾分秀美,為皇後所用,正符合其身份,是秦漢印章中的絕妙精品。據考古工作者推測,玉璽的出土地離漢高祖劉邦與呂後合葬的長陵不遠。西漢末年,長陵被盜掘,玉印可能遺落土中,後又被雨水衝移至溝裏,幸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