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正是被傳的神乎其神的宋江宋公明,梁山起義的大旗是他拉起的,輾轉各地、指揮作戰也是他發動的,他就是這支梁山軍的首領,也是這支梁山軍的靈魂,更是官兵聞風喪膽的惡魔。
而他麵前的那位,正是他的副手,也是他兄弟,姓吳名用,字佳亮。
倆人的對話明宋江的心情並不平靜。正如他所言,“形勢十分嚴峻,若再不考慮出路,大家將無處安身”。
沒有安身之地,一兩可以,就是一年兩年也可以,但時間再長,就不好了。
別看他們走到哪裏,哪裏的官兵就視他們如虎豹豺狼,可宋江知道,事實並非如此,那些逃匿的官兵隻是毫無戰鬥力的地方軍隊,若朝廷派出精銳來,他們還是沒有招架之力。
所以他的戰術很謹慎,他怕把朝廷惹急了從而引來厲害的禁軍,一直隻在邊緣地區遊逛,從不到那些敏感的地帶活動,而且他既不占州據府,也不在一處久留,目的就是讓官府輕視他,藐視他,卻拿他無能為力。
隻是他的戰術再妙也起不到決定性因素,因為在戰略上他已經敗了。
總不能一直這樣居無定所,這樣下去得到的將是滅亡。這是宋江得出的結論,也是他一直苦無頭緒的事情。
整個大宋國,要立足之地還真不多。
往北就到了宋遼邊界,此地不光民眾窮困,還駐軍較多,並不是風水寶地。
往西就到了宋夏邊界,問題與宋遼邊界相差不大,甚至比這邊的生存環境還要惡劣,因為大宋的西軍是戰鬥力最強的。
中原腹地就不了,那是朝廷的根基,憑他宋江幾人還憾動不了。
當前,留給他的出路就隻有一條啦,那就是向南。
南方遠離朝廷,又是富庶之地,加上百姓深受花石綱之害,對朝廷深惡痛絕,這就為起義造反提供了便利條件。
選擇南方還有一個更有利的條件,那便是進可攻,退可守。建立可靠的根據地,步步為營,節節與朝廷對抗,就是敗了也可以逃向西南,實在不行就是逃向海南、交趾和大理也是不錯的選擇。
可是,他一直在猶豫,這個猶豫不是因為殺不到南方去,而是南方出了一個最令他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他頭疼的人,那就是方臘。
要他信不過方臘肯定是有的,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便是方臘鬧騰得太大了,四麵出擊,攻州掠縣,看上去勢不可擋,實際上卻是紙老虎,根本鬧騰不了幾。
為什麼這麼呢?因為宋江首先看到方臘的起義並沒有明確的綱領,他的起義純粹是利用民眾的心理來為自己謀取私利。
起義之初方臘就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置官吏將帥,以頭巾區別等級。無法號召群眾,他便以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燒房舍,掠金帛,搶子女,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
由於人們安於太平,不識兵革,聽到金鼓聲就束手聽命,所以不到數就有數萬人脅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