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兄弟,中午我們共進午餐,讓你嚐嚐我新釀的花香襲人。”諸事談妥,李奇坤出喝酒的邀請。
酒,前身並不好這一口,但對高峰來講,在前世每次失業時,都會酌一杯以排解心中的煩悶,來到這裏反而因充實而無暇飲用。
不過,李奇坤的邀請正合高峰之意,他來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時下的酒,如今李奇坤提起來,他豈能推辭?
還沒喝,光聽酒名,高峰就知道是好酒,品酒當然要品好酒,隻有這種酒才能代表宋朝的酒文化。
看高峰答應,李奇坤便叫人上酒上菜,四菜一湯上齊,二人落座。
這時,李奇坤拿出兩隻精致的瓷酒杯,酒杯外方內圓,光潔透亮,白玉無瑕,不用問就知道定非凡品。
點滴之中可以看出,李奇坤是一個注重生活質量的人,這也許與他早年的流浪創業有關,如今功成身退,正是享樂之時,各種器具、物件自然應為上等之物。
還是有錢呀!高峰不由得讚歎。
李奇坤拿起酒壺,在杯中斟上,那倒酒的手法熟練至極,真正做到了流而不急、滿而不溢。
美酒一旦釋放,立刻酒香四溢,醇厚入鼻。高峰探身聞了聞,果然有隱隱的花香之味,也許這就是花香襲人的來曆吧。
再看那酒,純冽中含黃,濃鬱中帶稠,還未喝就讓人有種微醉的感覺。
李奇坤舉杯道:“高兄弟,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們先幹一杯。”
舉起杯,高峰向李奇坤遙遙一迎,便試著抿了一口。酒水入口,花香濃厚,磬人心脾,再咂咂嘴,彰顯酒意芳菲。
看高峰沒喝透,反而在品酒,李奇坤問道:“這酒如何?”
話間,恰好一隻喜鵲從屋頂飛過,叫聲傳來,聲音悅耳。
高峰不由得道:“花氣襲人知冷暖,鵲聲穿林賀陰晴。莊園酒香貧猶醉,原野泥深富亦耕。好酒、好景。”
高峰吟誦的本是6遊《村居書喜》中截取的詩句,其中第一句曾被《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用來為襲人取名,因此他記得較為深刻,不過,高峰還是更改了原詩中的數個字,如此一來倒也應景,隻不過改變了原詩的意思。
其意是在,你這個花香襲人酒喝著很舒服,外麵的喜鵲穿林而過是為了慶賀即將到來的中秋,我雖然貧窮,但因你莊園中的酒太香,也願意一醉了之,你雖然富貴,卻甘願丟下架子,去做躬耕之事。
詩中即讚歎了酒的不錯,又讚美了李奇坤的勤勞和莊園的美麗,讀來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風味。
“好詩。”李奇坤雖然不是才子,卻也不是白丁,聽到如此應景詩文,不由得大挑拇指。
讚歎之餘,李奇坤卻大駭起來。不高峰能做沙、製蠟燭這些不尋常的事,僅吟出這個詩句來就很不一般。
宋時並沒有普及教育,能識字的已經寥寥,普通人家的孩子因窮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就是那些識字的,又有幾人能做出詩詞來?
高峰家境不好,絕不是飽受教育的才子,如此之人,竟能做出詩來,李奇坤不驚駭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