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憶(1 / 2)

下班回來,天照吃完飯洗完澡後,坐在書桌電腦前,思緒忽然有點深遠,他不禁呆了一下,定神跟上了自己的念想,看它帶自己到什麼地方去,令他自己驚異的是,竟然那麼的深遠,一個個記憶的影像映入腦前,如昨天的內容一樣清晰,最後卻定格在一篇自己很早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內容雖還有印象,卻不可能字字清晰了。

不禁歎了口氣,就算自己現在這樣了,也不是萬能的啊。

回憶不起來的挫折讓他忽然很想看看這篇自己寫下的“曆史文摘”,想著又笑了下,要是給人知道,恐怕要被取笑了,然而他又嚴肅地心裏念想:“這也是可能的”。他打開電腦,上網搜索了自己,找到了這篇自己都不知放在哪了的“首稿”,網絡真是好東西,自己不要的東西,別人幫你藏著。他看到了:

“光子在產生後未碰到任何的成形物質的情況下,它是什麼樣的呢?太陽光到地球時,它是否是未碰到任何的有形物質的?也許在太陽的最表麵,那被激發的光茫未曾受到任何物質的汙染,在穿越太空到達地球後,也許也有少部分光子未曾受汙染,對於未碰到任何有形物質的光子,我們也許已經見過,然而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抬頭看太陽,我們見到一個火球,很悲哀,我們見到的光子至少已經碰到太陽本身了。沒碰到過任何成形物質的光子,它究竟是否存在,是怎麼樣的?

我們看物體是怎麼樣的,總是要通過光子來確定,物體的成形狀態,由光子帶來信息,它是怎麼帶來這種信息的呢?假設光子到眼睛之前,它沒有碰到任何的有形物質,想象中,我們看到的會是什麼情景?這簡直無法想象,因為我們不可能看到任何的情景,隻要我們看得到情景,那必然是光子已經碰到有形物質了。我們能看到的形狀,也許就是光源的形狀,光子在形成的時候,也許至少要有部分光子碰到光源。如燈泡,發熱絲發光時,光子不可避免要碰到發熱絲本身,人便看到了發熱絲。那麼沒碰到任何有形物質的光子,我們依然無法想象是什麼情形的。也許是團光芒,也許什麼也沒有,是一片虛空。

這是否能夠有實驗可以驗證呢?我不知道,也未聽說,要實現這個,首先必須弄到未碰到有形物質的光子,光這一點,就已經十分困難,如果無法實證,那麼恐怕所有假設和想象也隻能是揣測。曾看到一個紀錄片,裏麵的科學家利用儀器捕捉到宇宙中殘存的微光子,這些微光子中帶有宇宙最初前期的信息,也就是說是那個時候產生的光子,在宇宙中的殘存,光子中的信息,描述到宇宙最初期的形態,比起現在的要小很多,從而側證那時的宇宙是剛爆炸後不久的情形。光子的存在竟能如此之久遠,帶來信息有如此的古老,很難想象為何在這久遠的曆史中,光子何以狀態可以不變。也許,光子在沒有碰到其他物質前,真的是不變的,碰到後才會改變。這些光子如此微少,也許說明很大一部分已經變化。其實科學家也未想到光子在這曆史長河中是否自己會發生形變,那麼得到的信息是否是原來的信息是否要懷疑,在片中未有提及,或許他們已確定光子的某些特性。在這裏便有另一問題,已經碰到有形物質的光子,再碰到另一有形物質時,會是什麼情景,會帶有兩個物質的信息,還是後一個的?前一個的?

也許光子的這些,和人類靈魂本身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人認識事物時,也是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來認知。所有這些,我最感興趣的是光子是如何攜帶信息的,如何讓人眼睛看到不同的情形的。我有一個假設,根據量子力學,過於細微的微觀粒子,其狀態將處於和宏觀固態完全不同的量子態,量子狀的物質,它的形態遵循一個波涵數的描述。光子,很明顯必然處於量子態,也就是它具有微觀物質的一切量子領域的性質。光子,本身而言並不處於任何形態,因而前麵說的沒有碰到有形物質(甚至無形物質)時,是什麼情形,也許從這一理論上可以推測,不會有任何的情形。之所以碰到有形物質有了情形,是因為這一過程可能是受激塌縮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光子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可能是相互作用下發生的某些變化,而這變化在沒有其他外力作用下,將保持這一狀態,這一狀態的光子到了人眼中,便有了一固定形態。光子在這一碰到物質的過程中,是能量發生了變化,還是隻是形態的變化,無從考究。從我們的審美觀看,美好的事物給人的感受總是如此的好,而醜陋的東西則讓人難以忍受,光子如果在這過程中是能量發生了變化,那麼美好事物與光子的作用,便是對光子的能量的增益,反之則令光子失能,也可能,這隻是形態的變化讓人自己的審美觀自作自受,世間萬物也許本就一樣,無所謂美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