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感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在某一個刹那,你會對你所在的地方或所見到的東西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說這是之前做過的夢在現實中再現了,也有人說這是前世的記憶。心理學家對此給出了權威的解釋:人之所以會出現似曾相識感,是因為一些無意識記憶造成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會無意識地將看到的東西或場景記錄到大腦中,等日後在經曆相似的場景後,腦中那些與現狀相匹配的信息就會自己跳出來,讓我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昨日重現”現象。

經常外出旅行、出差或學識較高的人更容易體驗到這種似曾相識感,而人們在壓力大或疲勞的狀態下也容易出現這樣的感覺。“似成相識”出自哪首詩句?這個成語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春恨詞。原文為:“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中精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句,流傳千古,表達了懷念已經消逝事物的惆悵心情。

從身份證號碼中能看出人的性別嗎?

當我們看到一張身份證時,可以通過照片來辨別它的主人的性別。如果隻有一串身份證號碼,應該怎樣辨別身份證主人的性別呢?

事實上,身份證號碼中包括了豐富的信息,它與一個人的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籍貫等信息緊密相關。在18位的身份證號碼中,前6位為地址碼,第7至14位是出生日期碼,第15至17位是順序碼,第18位是校驗碼。

具體來說,地址碼表示身份證主人常住戶口所在地(市、縣、區)的行政區劃代碼;出生日期碼表示身份證主人的出生年月日,其中,第7至10位為出生年份,第11位和第12位是出生月份,第13位和第14位表示出生日期;順序碼是在同一地址碼所標示的區域範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編訂的順序號,第17位代表性別,奇數為男性,偶數為女性;最後一位校驗碼通常是由前麵的數字通過某種運算得出的,用來檢驗該組數字的正確性,當計算結果為“10”的時候,如果用“10”做尾號,身份證號碼就變成19位了,這樣就違反了國家標準,所以這時便用代表“10”的羅馬數字“X”來代替,這就是有些人的身份證號碼最後一位是“X”的原因。

與18位的身份證號碼相比,15位的身份證號碼中,出生日期碼是6位,即第7位和第8位表示出生年份。以此類推,第15位代表性別,同樣是奇數為男性,偶數為女性。另外,15位身份證號碼沒有最後一位校驗碼。

古代也有身份證嗎?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是由官府發放的,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麵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等。

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我們知道,“0、1、2、3、4、5……9”這些數字是阿拉伯數字,雖然它們名叫“阿拉伯數字”,但它們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其實,阿拉伯數字最早產生於古代的印度,古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而且還發明了計數的十進位法。後來,這10個數字符號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因為采用了計數的十進位法,再加上阿拉伯數字本身易於書寫,看起來清楚,尤其是在用筆來演算時更是便利,所以阿拉伯數字慢慢地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最終成了世界通用的數字。

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是在13世紀到14世紀。由於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算籌”,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才在我國開始被逐漸使用起來。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推廣使用有100多年的曆史,現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阿拉伯人數字”與“阿拉伯數字”一樣嗎?兩者是不同的。“阿拉伯人數字”是阿拉伯人在印度數字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後發明的,使它更便於書寫和運算。從中世紀至今,阿拉伯人主要還是在用這套獨特的數字記法。“阿拉伯人數字”與“阿拉伯數字”寫起來也截然不同。舉例來說,4是反寫的“3”,5是一個圓圈,0則是一個點,7寫成“V”,8則是把“V”上下顛倒過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