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遭遇埋伏(1 / 2)

“走,快些,鄯城那裏快頂不住了。”在崎嶇的山路之中,一名將領大聲催促著麾下的萬餘將士們行軍。

這名將領大約三十歲,國字臉,臥蠶眉,一臉的嚴肅,晗下幾縷長須,看起來頗為英武,正是之前被任命為洮河道行軍副大總管的王孝傑。

而在現在的任命之前,王孝傑因為受到原安西都護唐休璟的賞識而被保舉為安西都護府司馬,後來在吐蕃進攻安西四鎮的時候曾經率軍英勇抵抗,但是由於敵強我弱,隻好奉命撤退到涼州一帶,作為防止突厥進入河套地區的第一道防線,直到黑齒常之大軍到來接防之後,這才前去支援鄯城。

而這時候鄯城已經被圍了兩個多月,不僅糧草緊缺,城內的人員折損也特別嚴重,估計再能堅持半個月就已經十分不錯了。

所以,王孝傑在大軍開拔之後,立刻就下令進行急行軍,要求在十之內趕到鄯城城下。

從涼州到鄯城隻有五百餘裏,就算是按照正常的行軍度也能在十之內到達鄯城城下,然而這一路都是山路,如果是正常行軍的話,一能走個三十裏就不錯了,想要在十之內到達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王孝傑隻能下令急行軍,每最早要走五十裏。

好在他麾下的將士大都習慣了爬坡越嶺,再加上畏於王孝傑的軍法,所以倒也能按期完成任務,每能夠行軍六十裏左右。

這一支萬餘人的大軍就這樣走了八的時間,眼看離鄯城就剩了五十裏了,再經過一的奔襲就會趕到鄯城城下,可是就在這時卻忽然聽得一道蒼涼的號角聲傳來,隨即就見不遠處的密林後現出了密密麻麻的人影,看樣子竟然不下五六萬人。

這五六萬人將王孝傑的大軍團團圍住,然後擺下了陣型,竟然將王孝傑的大軍困在核心。

“這,這,怎麼會這樣?唉,可憐我大軍連續急行軍八日,到了如今已經將力氣差不多耗完,而且又馬上就到鄯城,正是大軍最為懈怠之時,卻遭遇了伏兵,真沒想到敵軍主將竟然如此精明,對於戰事的把握竟然已經到了如此精準的境地,果然是一個十分可怕的部署,如此看來,布下這一次伏擊的肯定就是吐蕃的第一名將噶爾欽陵!我實在是看了此人。”

這一次王孝傑得倒不是虛言,之前因為噶爾欽陵敗於李顯之手,所以雖然一再強調不要輕視此人,然而在駐守的將領之中,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驕傲輕敵思想,認為噶爾欽陵在八年前慘敗於李顯手下,自身的軍事能力也不過爾爾,想要戰而勝之不會太難,而王孝傑雖然自認為對對方已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比如這一次雖然是連續八的急行軍,卻一直沒有忘了派出探子,以免遭遇敵軍的伏兵,但由於這幾日一直沒有遇到任何風吹草動,所以對於噶爾欽陵的戒備也放鬆了不少。

可是他卻沒有想到敵軍卻有著很強的反偵查能力,明顯已經看到探子平安從這裏通過,並且回報這裏沒事,他才率軍繼續前進的,可即便這樣卻依然遭到了敵軍的伏兵,可見敵軍主將之精明到了何種地步?

好在王孝傑也是個心性堅定之輩,知道事情已經生了,懊悔也沒有用,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原地固守,盡最大的能力拖延時間,然後再期待己方的援軍能夠到來。

於是王孝傑處變不驚,立刻下令將士們結陣固守,好在將士們平時訓練有素,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刻行動,隻要用上盞茶的時間,就能結成一座圓形陣法,由盾牌手、長槍手、弓箭手層層設防,形成一座座人牆。

可是吐蕃軍卻根本不給唐軍時間,早就在側翼待命的騎兵在號令之下,直接動了攻擊。

“若是讓敵軍騎兵衝過來,那我們絕對活不過今日,騎兵隊聽令,立刻分散到外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抵擋住敵軍,為我軍布陣爭取時間。”

到了這時候,王孝傑已經顧不得心疼麾下這三千騎兵了,果斷的讓他們充當肉盾,以便為大軍布陣爭取一點時間,雖然他知道這樣做其實是意味著他的騎兵將會全軍覆沒,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畢竟如果這樣做,犧牲的隻是三千騎兵,而如果不這樣做,不僅僅是騎兵,就連所有的步兵也要全部搭進去!

盡管最後的結局也可能是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但是隻要有一絲固守的希望,那也絕對不能輕易放棄。

其實所謂的名將並不是永遠不打敗仗,而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恰當的決策,最大可能的保存己方力量,最大程度的消耗敵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