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蕭幼清撿到了有意思的東西,木小樹也湊上來圍觀。
“蕭掌櫃,你怎麼一臉見鬼的表情啊。”說完便伸手要摸。
蕭幼清一手舉高麵具,一手按住木小樹的頭,不給她摸,口中說道:“這回搞不好真要見鬼了。”
“哈?”
蕭幼清讓木小樹在床邊坐好,用那根瓜子飽滿的花盤敲了敲桌子:“我要開始科普了。”
……嘩啦啦掉下來一堆瓜子。
“這東西叫儺神麵具,用銅做的。”
木小樹把瓜子撿回來,一邊嗑得津津有味,一邊求知若渴地認真聽講。
儺,是早先流行於西南地帶的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儺神,或指製伏百鬼的神荼、鬱壘之化身。人們相信,頭戴儺神麵具舉行祭祀儀式能夠驅鬼逐疫,佑體安康,庇運長泰。
宣始開國,曾暗中雇請了大批儺神祭司,為大宣的國運祈福,這批祭司也被稱為“方相士”。他們賣命於天,犧牲容顏,常年麵覆柳木、桃木或者銅質麵具。
其中佩戴銅質麵具的祭司等級最高,麵具也是自火中取出直接覆麵,生烙肉上,無法分離,以保證不會對任何人顯露真容。
但是,一國之運寄於鬼神這種事情,說到底還是有些裝神弄鬼的味道。尤其是,這些“方相士”的資質也難以判定,多少是真材實料,多少是濫竽充數,誰也說不清楚。故而在當時,朝中不少官員每每提及此事,均嗤之以鼻,緘口不言。
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敢去惹他們分毫,既有出於寧可信其有的畏懼心態,更重要的是,太祖對他們愛護非常。除了每年臘月一場大型儺儀祭禮,剩餘時歲,皆遊手好閑,白吃白喝,羨煞旁人。
直到後來宣太祖駕崩,英宗即位,深感這一群體在宮中任職拖遝,便生出驅散他們的念頭。
然而,方相士們除了巫術之外,並無一技之長。而過慣了都城的舒服日子,再叫他們回去也是萬不可能的。英宗性格溫厚,雖然厭惡卻並未強硬,隻是花費了些時日才漸漸將他們驅逐到宮外去。
由於大部分方相士來自西南文明未開化地帶,英宗擔心他們在附近為非作歹,故而在出宮之前,給他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職業技能培訓。
於是出宮了的方相士們,有的會蒸包子,有的會炸油條,還有的會攤煎餅。
英宗要是趁勝追擊,把培訓班普及成學堂多好呀,說不定後來的挖掘機學校就能追根溯源了呢。
總而言之,方相士們去了民間,安居樂業,皆大歡喜。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些高級祭司們,臉上的金屬麵具與肉烙在一起,是取不下來的。
由於裝扮古怪,他們無法融入普通百姓,隻好重操舊業,為民間大戶或是鄉縣祈福舉辦些小型的儺儀,竟也獲得了不低的社會地位。
普通百姓但凡見到銅質麵具,無不又敬又畏,不敢造次。
這尊銅質的儺神麵具,應該就是屬於當年那些高級祭司之中某一位的。從時間上推算,這位祭司至少也該年近古稀了。
究竟會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垂暮之年的老祭司,選擇了隱居在恐怖的密林深處?這傳說中無法取下的麵具,又因何會孤零零躺在木桌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