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西漢景帝二年。
長安宮闕之中,一位青年皇帝正在批閱奏章,一旁站著一個神態安詳的老宦官。皇帝名叫劉啟,乃是漢文帝劉恒之子。此時,劉啟深鎖眉頭,久久不得所解。
老宦官敬畏地瞥了劉啟一眼,輕聲俯首道:“陛下,有什麼奏折讓您如此不倪呢?”劉啟卻是擺手道:“你有所不知啊,朕可是忙壞了!”老宦官雙目老道一轉,也是猜出了幾分眉目來。
原來,自劉賢死後,吳王劉濞愈發不安靜了,上朝時劉濞當眾稱病,之後就再也沒有來上朝過了。劉濞在自己的管轄區也擅自鑄錢,廣納天下亡命之徒,更有甚者,吳人在境外犯法也不受懲罰。漸漸的,吳國儼然成為了眾諸侯國的首強。
劉濞是皇室一族,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與漢文帝劉恒也是同輩論交,為人驍勇善戰,有功,分封廣陵,當起了吳王,但為何確敢公然違抗中央政府的命令呢?
原因還要追溯到文帝年間,當時劉啟隻是儲君。一天,劉啟正與劉濞之子劉賢博弈。隻是因為雙方勢均力敵,但雙方都想贏得這場比賽的勝利於是便在悔棋一事上起了矛盾,間而雙方拳打腳踢,又因為是在長安,奴才也是護主的,勸架之中劉賢挨了不少暗拳,最後直接被打死。
劉賢被打死的事一經傳播,老子劉濞傷心欲絕,白發人送黑發人啊!最後,劉濞連兒子的屍體也沒有收回來。
就因為這件事,劉濞從此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破裂,劉濞便明目張膽的違抗中央命令,發展到現在,劉濞已經在謀劃發起叛亂一事了。私自中,劉濞已經聯合了楚王劉戊,接下來劉濞打算聯係趙國。
但劉啟並不得知劉濞的如意算盤,隻是在想如何對付劉濞這個刺頭。
這時,一名宮娥在一旁挑起燈芯,老宦官見此不免生出幾分乏意來。半晌,老宦官道:“陛下,天色已經晚了,要不要讓貴妃們侍寢?”劉啟微蹙眉頭,淡道:“不了!朕不乏!”老宦官聽了並不多言,微微頷首道:“唯!”
時間不知過了多久,老宦官已經犯困,劉啟卻還在批改奏折,整個大殿,隻能聽到一聲聲竹簡撞擊的聲音。霎時,殿外一個宦官匆匆進來,俯首道:“陛下,內史晁錯求見!”劉啟眉頭微展,道:“宣他上來吧。”宦官起身喚道:“宣內史晁錯覲見!”言罷,一名半百男子匆匆進殿,對著劉啟一番作禮,劉啟淡道:“免了吧,晁愛卿,這麼晚了,還在想削蕃的事嗎?”
晁錯此來,正是因為這件事。自文帝年間,晁錯就是太子劉啟的老師,一直主張削蕃,可屢次都未被文帝采納。劉啟登基兩年,晁錯更是加大了上柬削蕃的力度。前些時候,晁錯上疏了一道《削蕃策》,劉啟召集了文武大臣一齊商量了這件事,可大臣們意見不統一,這件事就被擱置了下來。晁錯心急,此次特地前來給劉啟做心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