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創新其實並不難(1 / 3)

創意死於習慣昭示的是這樣一條真理:順從習慣,創意便如一潭死水;打破習慣,創意便生生不息。

運用簡潔思維

簡潔思維使我們能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準確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運用人的潛能。

彼得應聘一家汽車公司銷售經理的職位。回到家後,他的太太急切地問:“親愛的,應聘上了嗎?”

彼得說:“從明天開始上班,月薪10萬元。這還不包括紅利和獎金。”

太太驚喜地抱住他:“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但是,待遇這麼高,應聘的人一定很多吧?”

彼得說:“大概有200個,都是銷售界的精英。公司隻錄取了一個人,就是你老公我。哈哈。”

太太又說:“老公你真棒!你是怎麼應聘上的呢?”

彼得說:“隻有一道題。總經理發給我們每人一支筆,任憑我們在一張紙上麵畫畫或寫字。然後他把考卷從窗口撒向大街,看過路人究竟先撿誰的紙,就應聘誰。有人在紙上寫了應聘後的工作表現,有人畫了裸體美人,有人畫了搞笑的漫畫,也有人把紙折成了漂亮的紙工藝品……總之,他們都費盡了心思。”

太太急切地問:“那你呢?你是怎麼寫的?”

彼得說:“我什麼也沒寫,什麼也沒畫,我隻在紙上貼了一張100元的鈔票。”

實際上,彼得之所以應聘成功,就在於他用最簡潔的思維,準確清晰地把握住了事情的本質——最吸引路人的,不是幾筆談不上大作的畫,也不是與他人無關的某個人的工作表現,而是普通的鈔票!

當然,簡潔思維並不是隻有普通人才能運用。許多偉人在處理複雜的事情時,也善於運用簡潔的思維。

在“文革”初期,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一個工廠。在那裏,鄧小平度過了8年痛苦的生活。

毛澤東在周總理病重後,想到了鄧小平。兩人在中南海見麵以後,毛澤東握著鄧小平的手,問他這8年在幹什麼。

也許換個人會覺得很難回答,對鄧小平來說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清楚的,因為下放江西的8年,是痛苦的8年,寂寞的8年,也是屈辱的8年,思考的8年。

但鄧小平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卻是與眾不同的。他的回答隻有兩個字:等待。鄧小平的女兒鄧蓉,準備寫作《我的父親鄧小平》,便向父親討教一些問題。鄧蓉問父親:“你在長征時都幹了些什麼?”鄧小平的回答依然是那麼簡單而幹脆:跟著走!

鄧小平的思維總是這般簡潔明快。領土爭端是困擾國與國關係的一大障礙,但鄧小平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和周邊國家和和氣氣地推進友好進程。香港、澳門問題,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了“一國兩製”這一偉大方略,使香港、澳門順利回歸。

毛澤東的思維方式和鄧小平有著不同的特色,但都很善於運用簡潔的思維方式。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針對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路線,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井岡山時期,為了鼓舞弱小的紅軍隊伍的士氣,他寫下了8個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時期,為了端正黨風,他用“為人民服務”來勸勉幹部戰士。在日本人入侵中國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之時,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兩位偉人在麵臨複雜問題時,都善於變複雜為簡單,似乎手中有把看不見的剃刀,能夠把問題的枝蔓削剪得一幹二淨,剩下的隻有主幹——事物的本質。思維學家稱這種思維方式為簡潔思維。

簡潔思維的一大功能是提煉。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信息已到了泛濫的程度,讓人應接不暇。要想在信息的海洋裏吹沙揀金,長袖善舞,高效運作,必須學會運用簡潔的思維方法,方能化複雜為簡單,將紛繁複雜的事物關係理得有條不紊。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倉庫,那麼應當是有條理的,分門別類的,這樣,思維才能夠清晰明快,高效率運轉。倘若很多知識與記憶雜亂無章地儲存在腦子裏,如大雜燴一般,不僅不會變成財富,而且還會變成包袱。

為了更好地記憶,我們必須學會提煉,去粗取精。要把握其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東西,諸如原理、公式、特征等。從另一角度來看,提煉亦即刪除,兩者相輔相成。記憶的訣竅在於,不僅要知道哪些東西應該去把握,而且要明白哪些東西不必去領會。

不少學者對治學經驗有許多妙喻,如:“剔骨式”——“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層層深入,日見精華”,這是朱熹的妙論。

又如:“剝筍式”——“善讀書者日攻日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循序漸進,終得精要,這是鄭板橋的高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提煉與刪除,是獲取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每個求知者必備的本領。

公元前333年的冬天,亞曆山大率軍攻入“戈底烏斯城”。城中的神廟內,有一個著名的“戈底烏斯繩結”十分難解。據當地流傳的神諭說: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之王。亞曆山大費了很大勁同樣沒有把它解開。他拔出佩劍,將繩結一劈兩半。亞曆山大的抉擇正是簡潔思維方法運用的一種極致。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在不斷被簡化。漢字要簡化,信息要過濾,長篇文字要縮略……簡潔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法則之一。簡潔思維使我們能透過繁紜複雜的表象準確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運用人的潛能。雖然科學無坦途,但是科學並非沒有捷徑可走。這條捷徑就是要學會簡潔思維。

創新並不難

兒童敢想敢說,敢做敢試,發明創新就變得很簡單;成人不敢想,不敢說,不敢試,發明創新就由簡單變得困難了。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格羅培斯設計的迪斯尼樂園,經過三年的施工,很快就要對外開放了,然而各景點之間的路該怎樣鋪設還沒有具體的方案。於是,施工部隻得打電話給正在法國參加慶典的格羅培斯大師,請他趕快定稿,以便按計劃竣工和開放。

格羅培斯大師從事建築研究40餘年,攻克過無數個建築方麵的難題,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精美的傑作70多處。然而建築學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點——路徑設計卻讓他大傷腦筋。對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他對這些設計都不滿意。接到催促電報,他心裏更加焦躁。巴黎的慶典一結束,他就讓司機駕車帶他去了地中海海濱。他想清醒一下,爭取在回國前做好方案。

汽車奔馳在法國南部的鄉間公路上,這裏是法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漫山遍野到處是當地農民的葡萄園。一路上他看到無數的葡萄園主把葡萄摘下來提到路邊,向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吆喝,然而很少有停下來的。

當他們的車子進入一個小山穀時,那兒停著許多車子。原來這兒是一個無人看管的葡萄園,你隻要在路旁的箱子裏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上路。據說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園,她因年邁無力料理而想出這個辦法,起初她還擔心這種辦法能否賣出葡萄,誰知在這綿延百裏的葡萄產區,她的葡萄最受人歡迎,總是最先賣完。她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大師深受啟發,他下車摘了一籃葡萄,讓司機調轉車頭,立即返回了巴黎。

回到住地,他給施工部發了封電報:撒上草種提前開放。施工部按格羅培斯的要求在樂園撒了草種。沒多久,小草出來了,整個樂園的空地被綠草所覆蓋。在迪斯尼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裏,草地被踩出許多小道,這些踩出的小道有寬有窄,優雅自然。

第二年,格羅培斯讓樂園的工作人員按這些踩出的痕跡鋪設了人行道,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築藝術研討會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之一。

父母對寶寶的出生格外關注,許多父母都希望留下孩子出生後的點點滴滴作為最珍貴的回憶。為此,他們有的用攝像機、照相機記錄了寶寶呱呱墜地後的每一個瞬間;有的用孩子的胎毛製成有紀念意義的毛筆……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商機,紛紛開辦了兒童攝影館、攝影器材專賣店等。一家營銷公司也看準了這個商機,但是它並沒有按照常規去經營攝影館或是銷售攝影器材,而是想出了一個更為絕妙的主意。他們製作了一種“嬰兒手足印”的紀念框,由父母把寶寶出生後留下的手印或足印送到公司,公司負責用黏土做成模型,同時灌注一種特殊的材料,使其凝固定型,繼而成了一個立體的手印或足印,並且在表層鍍上閃亮的金色或銀色,鑲入木框之中,在木框上刻上父母的贈言等。於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誕生了。

它掛在家中,伴著寶寶的成長,帶著溫馨的回憶留在父母的心頭。等孩子長大後看到自己當初的手足印,也感到非常新鮮有趣。

這個新奇而又美好的創意,受到了眾多年輕父母的追捧,公司生意也越來越火。

人們經常把創新想象得太過高深,認為那是某些發明家或專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阻礙了他們的創新。創新並不複雜,那為什麼大多數人頭腦空空覺得創意匱乏呢?心理學家們的調查也許有助於我們把謎底揭開。

心理學家的一場創造性測驗是分4個年齡段進行的。他們首先對45歲的年齡段進行測試,發現隻有5%的被認定有創造性,接著他們又在25歲到45歲之間年齡段進行測試,結果竟然也隻有5%的人合格。測驗繼續進行下去,心理學家們發現,17歲年齡段的測試令人鼓舞,有創造性的人的比例上升到了10%,接著出現了更令人驚訝的結果,5歲的兒童中,具有創造性的人竟然高達90%。

這一結果說明什麼呢?它說明人們是生來就有創造性的,隻是後天隨著年歲的增長,人的創造性遭到了教育、文化、社會、環境等等的抑製。為什麼兒童更具創造性呢?因為兒童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敢想敢說,敢試敢闖,發明創新就變得簡單了,而成人喪失了好奇心,不敢想,不敢說,不敢試,發明就由簡單變得困難了。

創意死於習慣

創意死於習慣昭示的是這樣一條真理:順從習慣,創意便如死水一潭;打破習慣,創意便會生生不息。

習慣要求人重複一切,就像鍾表的走針,周而複始地圍著一個軸心旋轉。而創意講究的則是與眾不同。

一個什麼事情都有一定模式、照著習慣走的人,其創意必定少之又少。

研究表明:100%跟著習慣走的人——創意為零。

90%跟著習慣走的人——具有10%的創造思維。

70%跟著習慣走的人——具有30%的創造思維。

50%跟著習慣走的人——具有50%的創造思維。

10%跟著習慣走的人——具有90%的創造思維。

因此,創意死於習慣,繞開習慣走一走,創意之泉便會噴薄而出。

習慣以一種司空見慣的形態約束著人的思維,敢於對這種“司空見慣”來一點改變,奇跡便會發生了。過去有一個火車站常在雨天提醒旅客:“請各位旅客不要忘記自己的雨傘。”這種提醒有些俗套,讓人聽了根本不會在意,遺忘雨傘的人照樣不乏其人。有一天,頭腦靈活的廣播員換了一種廣播方式:“到目前為止,我站收到遺留在火車上的雨傘已多達3000把……請各位旅客留意。”

雨天本來容易使人感到煩悶,旅客聽到這樣不同以往的提醒,自然會格外留心。自此,旅客遺忘雨傘的情況果然明顯減少。

無獨有偶,一家植物園因常有遊客折花情況發生,曾經在告示牌上寫過這樣一條告示:凡折花者,罰款10元。但依然有“愛花族”我行我素,折花的大有人在。一位管理人員對這種常見的“懲罰語言”大膽地進行了一下改革,他寫道:凡舉報折花者,獎勵10元。這個小小的改變令折花者望而卻步,因為過去折花隻須防範管理人員,而今,所有的人都要加以防範,花木自然躲過了一劫。

上述兩例,不過是在語言表述習慣上做了一點小文章而已。若是廣開思路,在諸多習慣上都進行創新,就會產生奇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