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揭秘東非大裂穀的未來命運(1 / 1)

JIE MI DONG FEI DA LIE GU DE WEI LAI MING YUN

東非大裂穀(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東非大裂穀衛星圖片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穀,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東非大裂穀形成原因

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穀。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麵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穀。由於抬升運動不斷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地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穀的穀底。東非大裂穀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穀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

人類發源地之一

東非大裂穀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穀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穀地,發現了一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

1972年,在裂穀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形態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

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穀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穀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穀地區的這一係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未來何去何從

古往今來,東非大裂穀一直引人注目;當今世界,東非大裂穀的未來命運,更是舉世關注。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試圖通過勘測東非大裂穀,尋找板塊分離的答案。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的擁護者在研究肯尼亞裂穀帶時注意到,兩側斷層和火山岩的年齡隨著離開裂穀軸部的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增大,從而他們認為這裏是一起大陸擴張的中心。

2003年1月,來自美國、歐洲國家和埃塞俄比亞的72位科學家按計劃分別抵達了埃塞俄比亞的各個地點,他們將協作完成非洲曆史上最大的地震勘測。科學家們推測,火山活動頻繁的東非大裂穀的“傷口”將越來越大,最終將變成海洋。

但是,反對板塊理論的人則認為這些都是危言聳聽。他們認為大陸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無論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重大改變,地殼活動主要是做上下的垂直運動,裂穀不過是目前的沉降區而已,將來它也可能轉向上升運動,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為大洋。

東非大裂穀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人們隻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