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大陸漂移之謎(1 / 1)

DA LU PIAO YI ZHI MI

板塊構造假說認為,地球的岩層原來是一塊統一的聯合大陸,後來被海嶺、島弧、水平大斷裂分割,形成六個巨大的板塊,即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大洋洲板塊和南極板塊。這些由較輕的矽(gui)鋁層組成的大板塊,像冰山漂浮在水中一樣騎在較重的矽鎂層之上,自東向西或從極地向赤道方向漂移。科學界認為,大陸漂移與地球內部構造有關。

地球的內部構造很像一個雞蛋的構造,蛋皮好像是地殼。不過,現在的地殼不是完整的,而是由六個板塊拚合成的。地殼平均厚度約為35千米。地殼以下為平均厚度近3000千米的地幔。地幔的上層稱為軟流圈,這裏的物質已被熔化,猶如雞蛋的蛋清。地幔以下是地核。

板塊學說剛興起時,人們把板塊漂移的動力歸於軟流圈的對流。板塊假說認為。地幔內部溫度雖然很高,但各處並不一致,溫度高的物質流向溫度低的地方;地幔內各處的壓力也不相同,受高壓作用的物質會流向壓力較低的地方;地幔內的物質的密度也不相同,重的物質向下沉降,輕的物質向上升起,於是就產生了對流。由於軟流圈產生物質的流動,上浮的六個大板塊也隨著移動。

但是,有些科學家通過試驗和測算,認為地幔內物質的結構和某些流變性質的強度對於對流有重大的影響,如地幔內的岩漿的粘滯度足以阻止對流,足夠大的彈性強度可以製止對流的產生。因此,說地幔對流存在還缺乏科學根據,它隻是一種假想。有人還提出地球膨脹、萬有引力常數的變化等作為板塊活動的動力來源,但都不能成立。至今,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仍然是個自然之謎。

小資料

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魏格納早在1620年的時候,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圖上觀察到,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但是他隻是提出一個假想並沒有付諸行動。最終,曆史將榮譽授予了一位德國人。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這位年輕人的腦海裏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難道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到後來才破裂、漂移而分開的?

而後,魏格納從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麵對這個猜想進行了大量卓越的論證,從而使其確定為地質學中的一個科學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