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奇跡年之前那些破事兒(二修)(1 / 2)

公元2009年12月7日起,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史稱「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全球193個國家中,110餘國的領導人雲集,希望抓住「挽救人類最後機會」。各國氣候變化談判的底線還蘊涵著今後較長時期內各自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路徑,意味著為全球氣候變化付出努力的分量。會間法國總統薩科奇曾警告:「峰會是輸不起的,峰會因誰而失敗,誰即是千古罪人。」

12月18日,美國拒絕提高其減排目標,談判陷入僵局。原定18日結束的大會一直拖到了12月19日淩晨,峰會最終不歡而散,曆史評價為「雷聲大雨點小,尷尬收場」。地球錯失「拯救氣候的最後一次機會」。

***

公元2410年10月11日,吵吵嚷嚷無數次,各國政府終於發現不用談哪個國家減排多少了,因為地球生態環境極度惡劣,積疾難醫,如今已經無藥可救。各國政府自行興建諾亞方舟之類可移動避難所自保,民間響起移民外星的呼聲。大難臨頭,2410年,十二月十日,各國政府逼於民意,成立「地球聯盟」,五十年間舉行了幾十次峰會討論移民外星的行動策劃。

公元2460年10月11日,地球聯盟終於組建了第一支隻有三隻宇宙飛船的「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出發,以冀尋找合適星球以作移民。

公元2462年4月25日,第一支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一年半後無功而返。地球聯盟進行事後檢討、經驗總結,以及隨著國力更迭,再談判各國權利與義務的分配。

公元2472年10月11日,第二支數目增加至四隻宇宙飛船、技術更先進、補給更持久的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出發。

公元2473年4月28日,第二支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同樣一年半後返抵地球。由於宇航科技的進步及有前次經驗參考,探索的距離更為遙遠,而且這次探索隊幸運地找到有合適資源的星球,成功建立了一個補給維護站,為後續探索鋪路。

公元2475年,由於第二次探索發現了資源星,商界開始「捐款讚助」探索行動,地球聯盟得以擴大探索隊的規模,也有了民間觀察者名額回饋那些熱心「捐款讚助」的大財團,並相對地允諾了一些優先權給那些大財團,包括派代表隨隊出發。聯盟又將宇宙飛船剩餘載客量撥為免費的民間誌願者名額,公開接受全球三十歲以下的大學畢業生報名,讓他們參與探索行動,半是宣傳聯盟工作,半是讓年輕人對太空有親身體驗,培養將來協助移民工作、建設「新地球」的人才。

公元2478年10月11日,第三支數目增加至五隻宇宙飛船的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出發,一年半後除增建了一個補給維護站外,無功而返。

公元2483年10月11日,第四支數目增加至六隻宇宙飛船的地球聯合宇宙探索隊出發,兩年半後除增建了兩個補給維護站外,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