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張衡(1)(1 / 3)

(公元117年),在東漢的京都洛陽,一台利用水力推動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儀”製造成功了。這台儀器的主幹部分是一個大空心銅球,星辰布滿上麵,球的一半在地平圈下麵藏著,另一半露在地平圈上,如同人們看到的天穹一樣。儀器依靠漏壺流水的力量將齒輪係帶動起來,連帶著銅球(渾象)緩慢地運轉,旋轉一周花一天。到了夜裏,人們從儀器上可以觀察到星辰的起起落落,與現實中的天象完全一致。表演這個儀器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時隔20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一台儀器——“地動儀”

突然傳出了清脆的聲響,一枚銅球從儀器上的一條龍嘴裏吐落出來,掉落在下麵承接的銅製蟾蜍口中,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裏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架在我國曆史上首創發明的儀器,就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在地動儀出現1700多年以後,歐洲才有了類似的測報地震的儀器。我國曆史上正式記載地震,就是從地動儀出現以後開始的。

長安和洛陽的遊學經曆

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張衡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縣城北50裏)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當過蜀郡太守和漁陽(今河北省冀縣一帶)太守。張堪為官清正廉潔,當時官場貪汙盛行,他不像其他官僚那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所以也沒有什麼積蓄。張氏家族在當時的南陽是名門望族。張衡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張衡小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有時甚至還靠親友們的救濟活著。

貧困的生活激勵張衡自幼好學。張衡的思想開闊,不喜歡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當時一般士大夫人家的子弟,都必須讀《詩經》、《禮記》等儒家經典。

張衡少年時也熟讀過這些書,但他認為經書太束縛人們的思想。張衡最喜愛的是文學,對當時著名的司馬相如、楊雄等人的作品,都曾經下過一番工夫。

他不僅能深刻地理解,而且還能背誦。10多歲時,張衡已經讀了很多書,文章也寫得很好了。他不滿足這種閉門誦讀的生活,渴望到外麵去開闊眼界,尋求書本以外的知識。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49年),剛滿17歲的張衡便懷著遠遊的誌願,離開家鄉,踏上了遊覽名都大邑、求師問業的旅途。張衡遊曆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求功名。因而,他離開家鄉後沒有先去京都洛陽,而是去了漢朝的故都長安。長安城周圍的地區號稱“京兆”,加上長安附近的“左馮翊”和“右扶風”合稱三輔。京兆管理的地區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一帶地方;左馮翊管理的地區為今渭河以北、涇河以東、洛河中下遊一帶地方;右扶風管理的地區相當於今秦嶺以北、涇河及西安市以西一帶地方。

三輔在西漢時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也是最高學府的所在地。張衡兩年間遊覽了三輔名山大川,考察當地的民俗、物產和曆史古跡,尤其對長安近郊的宮闕規模、市井製度、遠近商賈貨財的聚散、豪富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比較深切的認識。三輔的遊覽使張衡積累了豐富、新鮮的文學素材。張衡在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的《二京賦》(包括《西京賦》和《東京賦》),多數素材都來自這次遊曆。

永元七年,張衡到了洛陽。他在洛陽住了五六年,但沒有結交貴族豪門,奔走鑽營,也沒有進當時最高的學府——太學,去專門師從某一經師鑽研一門經學。漢朝的太學以鑽研經學為主。青年儒生欲圖仕途之路,必需鑽研經義。但太學不是一般青年可以隨意進入的,除具備一定年齡條件外,還需得到縣令的推薦,郡太守的考察。張衡雖多才多思,但是未經郡太守的選送,是不可能作太學的正式弟子的。所以,張衡在京師僅是時常到太學裏去參觀或去拜訪各家經師,向他們虛心求教;另一方麵,張衡也可以不受拘束地多聞博學。由於他虛心好學,勤奮努力,進步很快,達到了貫通五經、六藝的地步,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後漢書·張衡傳》中曾描述當時的張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張衡的學識已經被很多人所賞識。永元年間(公元89-104年),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但他不肯應命;朝廷屢次招聘他去公府做官,他也一律回絕。

在洛陽,張衡結識了不少朋友,這些人都是與他誌同道合的著名學者和優秀青年,如有名的詞賦家馬融、賢士竇章、政論家王符、學者崔瑗等。在這些人中,對張衡影響最大的是崔瑗。崔瑗在天文、數學、曆法方麵有精深的研究,他們經常一道研究問題,交流心得,感情最深。張衡以後研究天文、曆數等科學並獲得巨大成就,受他的影響最大。

早期的文學活動

在三輔一帶遊曆的時候,優美的驪山風景,特別是引人入勝的驪山溫泉深深吸引了張衡。他就寫了有名的《溫泉賦》。《溫泉賦》為張衡早期的文學創作,在《溫泉賦》中,他反複讚美溫泉周圍的景物,歌頌了美麗的“湯穀”,清新的春水。這篇《溫泉賦》一直流傳到現在,但裏麵有幾段文章已經不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