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湧帶是從海洋深處過渡到光亮區的海洋地帶,這裏有著巨大的海洋生產者,主要是群居生活的矽藻。消費者主要是以海藻為食的貝類。因此上湧帶的食物鏈大都較短。
遠洋帶是占有最大麵積和極深海水的廣闊水域,因此,它擁有的動物種類極多,不僅有遊速極快的飛魚,凶猛殘忍的鯊魚,還有固著生活或棲息海底的種種動物。所以,遠洋帶的食物鏈從生產者到各級肉食者,可達5—6級之長;典型的食物鏈是“極小浮遊生物→大浮遊動物→魚→大肉食類動物”。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從植物、細菌或有機物開始,經食植性動物至各級食肉性動物,依次形成攝食者的營養關係,這種營養關係被稱為食物鏈,亦稱為“營養鏈”。食物網是食物鏈的擴大與複雜化。物質和能量經過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環節所進行的轉換與流動,是海洋生態係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一個基本過程。
食物鏈的結構有些像金字塔,底座很大,每上一級都縮小很多:第一級是由數量驚人的海洋浮遊植物構成的,是食物鏈金字塔的最基礎部分,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是海洋生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食物鏈的第二級是海洋浮遊動物,它們以海洋浮遊植物為食;第三是攝食浮遊動物的海洋動物;第四級則是海洋中的食肉類動物如金槍魚、鯊魚等,它們處在金字塔的最高層。
生態係統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
生態係統自動調節平衡是通過係統的自身反饋來實現的。
當某一草原上的鼠類成災時,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就會造成食物短缺,因無食物,鼠類的數量就會下降。同時,鼠類成災時,也為食鼠的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類動物的數量就會增加,鼠類就會大量被食,數量也會下降,最終草原會得以恢複。這個事例說明在生態係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中,每一種因素發生變化,其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和限製變化的因素本身。“變化”就是一種反饋,“限製”就是一種調節,“恢複”就是自身調節的結果。
任何生態係統都有這種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但是這種調節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了一定限度,生態係統就會失去調節的能力而發生生態危機。
生態危機
生態係統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別是當外來幹擾因素超過了生態係統調節平衡的限度,生態係統就會失去平衡,發生紊亂,這就是生態危機。
從以下森林遭受破壞,生態係統嚴重失調的事實中,我國人民已經嚐到了破壞生態平衡、發生生態危機的苦果。早在數千年前,我國森林廣布中華大地。以岷江上遊為例,元代時森林覆蓋率為50%,建國時已下降為30%,由於亂砍濫伐,盲目開采,20世紀50年代,僅四川省就下降到了19%,現在已經下降為13.3%,大約減少了1/3。雲南省20世紀50年代森林覆蓋率為50%,西雙版納為70%,1980年雲南卻下降為24.9%,西雙版納下降為26%。截止1978年底,我國采伐森林麵積為588.5萬公頃,而更新麵積為332.6萬公頃,采伐後未更新的麵積是225.9萬公頃,過去的森林地區已變成荒山禿嶺。生態係統自身已沒有能力再恢複昔日的平衡,於是生態危機發生了,大自然的報複就接踵而來。1981年四川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土地裂陷,山體滑坡,泥石流橫衝直撞達4萬餘處,遍及80餘縣,衝毀房屋38000餘間,被毀農田4萬畝,10萬人無家可歸。長江流域四川一省一年水土流失36萬平方公裏,造成河床增高,舟楫不通。從1470—1950年的480年間,雲南大旱50餘次,平均9.6年發生一次。由於生態危機的發生,1950—1978年的28年間,大旱發生9次,平均3.2年發生一次,頻率加快了3倍。我國工業排放煙塵14000萬噸,平均每平方公裏1.5噸,超過世界平均排放量的一倍。
1980年2月6日,有關部門在北京市中心對大氣進行了一次抽測,結果是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汙染物150微克,是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的6倍,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空氣中。麵對如此觸目驚心的事實,你應該知道生態係統為什麼會失去自動調節的能力而發生生態危機了吧!生態危機就是指人類盲目的活動所導致生態係統局部或整體結構、功能遭到不應有的破壞,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重建生態平衡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也是自然界最強大的生靈。人類來自大自然、生存於大自然中。如果一個人生活到60歲,那麼他一生中要從大自然中攝取空氣324噸,水54噸,食物32.4噸,同時要排出差不多相等的廢物。人類生活的總目標簡單的說是——好。那麼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淡水、充足且沒有汙染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所需。人類對生態平衡的大規模破壞活動,使人類很難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然而人類卻一定要實現那個美好的願望,為此人類必須限製自己的破壞活動,用自己勤勞而智慧的雙手來重建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