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妙用。一些蜂類前足脛節末端和第一跗節基部共同形成淨角器,專門用來清潔觸角,去掉粘著在觸角上的東西;蒼蠅足末端形成了爪墊,墊內充血,下麵的凹陷就像個真空杯,墊上還有能分泌黏液的毛,所以蒼蠅能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行走,不會打滑,甚至倒懸在天花板上也能自由移動。有些昆蟲的“耳朵”(聽器)就長在前足上,如大家喜愛的蟋蟀就是用前足上的鼓膜聽器來接受異性的呼喚的。峽蝶、蒼蠅等足的附節還有感受味覺的功能。生活在陰暗的樹皮下,岩石上的潮濕苔蘚下的足絲蟻目昆蟲,是用足來造絲,編織成坑道狀的巢,在裏麵生活和繁殖,因而它們的足就有著特殊的構造。足絲蟻前足的第一跗節特別膨大,裏麵貯藏著110多個紗錠一樣的絲腺體,好像是一台紡織機,每個絲腺體都是圓形的,絲腺體的壁內有一層細胞核,但沒有明顯的細胞分界,所以絲腺是合胞體腺,每個腺腔被原生質直接變成的分泌物填滿,分泌物沿著扁平的細胞腺管向外流出,腺管開口於細長表皮突起的頂端。當液體狀的分泌物從腺管排出後,與空氣接觸即成為編織坑道用的絲。這種造絲的腺體在脫皮時會周期性地更新。足絲蟻的一生中盡管要經過幾次脫皮,但足上造絲的功能不會減退。
昆蟲中除成蟲外,不少種類的幼蟲靠足爬行的能力也很強。粘蟲大發生時,其幼蟲為了尋求食物常成群結隊向著一個方向爬行,所到之處,禾苗為之一空,一夜之間往往可轉移上百米的距離。小地老虎嚴重發生時,也可見到同樣現象。
昆蟲的足不但有爬、跳、捕、挖的本領,有些種昆蟲足的拖拉力和抓力也很驚人。一隻僅有6克重的小甲蟲,可是它用足拖的物體重量(在一輛輕便的四輪小車上)卻有1.093公斤,比這隻小甲蟲的體重要大181倍。一匹體重700公斤的健壯馬,在良好的路麵上也隻能拖得動3.5噸的貨物,隻是相當於體重的5倍。人的牽引力大致也隻有體重的5倍。而一隻螞蟻卻能輕而易舉地把超過體積和重量1400倍的食物或築巢材料拖入自己的巢中。一隻成熟期的大蠼螋體重僅有0.5克,如果將一輛170克的玩具小空車,用線拴在它的身體上,也能用三對足很輕鬆地拖著走,當把車上的物品增加到265克時,它仍能勉強地拖動,如果拿這隻蠼螋的重量(0.5克)去除它所拖動的小車和裏麵所裝東西的總重量,把得數四舍五入後,便可得到一個破天荒的數字——530倍。
昆蟲的足都很細小,因此也很難想像它們能用足上脆弱的爪子抓起很重的物體來,有人為了證明昆蟲足的抓力,曾做過這樣的試驗:用一根線在蜻蜓的胸部纏上一圈,把它懸掛起來,然後放一塊粗糙些的重物讓它抓住,結果發現蜻蜓能抓起相當於體重20倍的物體達10分鍾之久。用同樣的方法做試驗,螳螂能抓起324克的重物,比它的體重大53倍。大蠼螋能抓起52克的重物,比它的體重大104倍。
知道了昆蟲足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看到不同昆蟲足的形狀,就大致可以知道某些種昆蟲生活在什麼環境了。同時研究昆蟲足的內部、外部構造,探討其拉力和抓力的功能,可在仿生學上加以應用。
(3)昆蟲如何行走
我們人類隻有兩條腿,靠兩腿前後交替運動而行走。那麼昆蟲行走時是怎樣安排其六條腿的呢?原來昆蟲自有主張:它們行走是以三條腿為一組進行的,即一側的前、後足與另一側的中足為一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支架結構,當這三條腿放在地麵並向後蹬時,另外三條腿即抬起向前準備輪換。讓我們具體來看看一組中的三條腿是怎樣相互配合的:前足用爪固定物體後拉動蟲體向前,中足用來支持並舉起所屬一側的身體,後足則推動蟲體前進,同時使蟲體轉向。這種行走方式使昆蟲可以隨時隨地停息下來,因為重心總是落在三角支架之內。並不是所有成蟲都用六條腿來行走,有些昆蟲由於前足發生了特化,有了其他功用或退化,行走就主要靠中、後足來完成了。大家最為熟悉的要算螳螂了,我們常可看到螳蜘一對鉗子般的前足高舉在胸前,而由後麵四條足支撐地麵行走。昆蟲的最高行走速度約每小時3英裏,這以它小巧身體來講,可算走得夠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