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心即為我之道,規則即為天之心——天之道。
所謂‘存在即為有理’是一個結論,這是對‘道’的最終結論,也是‘我之心’的最終結論,就像
是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
映射一下就是:
存在——實踐(事實);
有——對(應該);
理——真理(原因,即‘一切’問題之答案,或者說‘一係列’問題之答案。);
這句話還反應了一個事實——‘(原)因’和‘(結)果’永遠不會比過程更複雜。
‘自我之心’相信自己現在感覺到的(結論、真理)就是真的,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結論、真理
)也‘應該’是真的。
‘超我之心’相信過去感覺到(結論、真理)的不全是真的,現在才是真的,將來也會是真的。
‘本我之心’相信過去的感覺(結論、真理)不是真的,現在的也不是真的,所以將來也不會有真
的,也就是說本我之心認為‘一切皆假’,沒有絕對的‘真’,隻有相對的‘真’。
你(自我)認為對的觀點,我(超我)認為是錯的;
我認為對的觀點,他(本我)認為是錯的;
他認為對的觀點,你認為是錯的;
所以我們的觀點都不對,‘更正確’的觀點隻不過是‘錯的更少’而已,也就是說世界上隻有相對
沒有絕對。如果這是上有一件事是絕對的,那也許就是——沒有絕對。也就是說不存在‘完美無缺’
,所以‘絕對(完美)’是可以追逐而永遠無法達到的。
‘真我之心’在對事物的態度上(觀點)和‘本我之心’幾乎一樣,兩者都承認‘相對’的存在,
並且絕對是不存在的,但是前者認為‘絕對(完美)’是可以到達的,也就是說‘錯誤’可以少到沒
有(也就是‘0’),‘正確’可以多到無限(也就是‘1’)。
就像裝了一鍋的‘石子’之後,你以為滿了,結果可以參‘沙子’進去,你以為又滿了,結果參完
沙子之後還可以參‘水’,這下終於滿了——結果我們發現還可以加熱······
‘我之心’的成長過程就像是學數學,小時候我們以為數字隻有整數和分數(循環數,有限數可以
看做是循環節為0的無限數),結果出現了無理數(不循環數),大些了之後,我們以為隻有正(實
)數,結果有了負(實)數;後來我們以為負數是不能開方的,結果有了虛數(負數開方得虛數)。
現在我們發現超越數無法被‘表示’出來(絕望級無法‘存在’),那麼這到底是真的不行?還是我
們沒找到方法呢?
也就是說,真我之心即為‘追求無限’之心,追求真我就是追求無限。
追求無限的過程也是追求更小誤差的過程,能夠也就是說‘不求誤差不存在,但求誤差無意義(沒
有影響)。’。
當誤差無意義的時候,完美就出現了,規則就是如此而已,‘真我’也是如此。‘本我之心’認為
隻有隻要有‘不真’的部分那就絕對不是‘真’,隻要有誤差那就不是完美;而真我擁有包容誤差的
能力或者說態度,本我卻不可以,所以真我和本我雖然都允許錯誤存在,但是隻有真我會包容錯誤而
本我不會,這就是兩者的微妙差別——同時也是天淵一般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