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複印機有什麼汙染?(2)(1 / 2)

森林能涵養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樹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樹下的枯枝敗葉和疏鬆多孔的林地土壤裏被蓄留起來,有的被林中植物根係吸收,有的通過蒸發返回大氣。

森林能防風固沙,製止水土流失。狂風吹來,森林能夠降低風速,樹根又長又密,抓住土壤,不讓大風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裏,滲入土壤深層和岩石縫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緩緩流出,衝不走土壤。據非洲肯尼亞的記錄,當年降雨量為500毫米時,農墾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3000倍。

森林還能改善環境、抗擊汙染。

樹葉通過其上麵的絨毛、分泌的黏液和油脂等,對塵粒有很強的吸附和過濾作用。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噸粉塵,城市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一般要比非綠化地帶少一半以上。

許多樹木能分泌殺菌素,如鬆樹分泌的殺菌素就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鬧市區空氣裏的細菌含量,要比綠化地區多85%。

林木還能吸收噪聲。一條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噪聲10—15分貝。

森林是如此重要,以致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森林”與生命”定為199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不是以植樹本身為目標,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幫助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強調森林有持久生產力的作用,即在為後代保存資源基礎的同時,滿足現在生產不斷發展的需求;要提醒人們認識森林不僅能提供糧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護環境的價值。

如果沒有森林,陸地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會滅絕,絕大多數的水會流入海洋;大氣中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加;氣溫會顯著升高,水旱災害會經常發生。一句話,沒有森林就沒有生命。

森林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的親密夥伴,是全球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破壞森林就是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破壞全球的生態平衡,使我們從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氣都受到影響。難怪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說:“人類給地球造成的任何一種深重災難,莫過於如今對森林的濫伐破壞!”

46.什麼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天氣現象,即由於強風將地麵沙塵吹起,使大氣能見度急劇降低的災害性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象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形成沙塵暴的主要原因,並加重了其強度和頻度。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隻有那些氣候幹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

沙塵暴多發生在每年的4-5月,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每年此時,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亞洲大陸形成印度低壓,強烈的偏南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控製大陸的蒙古高壓開始由西向北移動,寒暖氣流在此交彙,較重的西伯利亞寒流自西向東來勢快,常形成大風。形成沙塵暴的風力一般8級以上,風速約每秒25米。此外,沙塵暴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沙源,沙塵、沙粒能被風吹離地麵。

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森林覆蓋率不高,大部分地表為荒漠和草原,沙荒地多,為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況且,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發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卷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在自然狀態下,沙塵暴一般規模小。但由於人們亂墾草地和超載放牧,使大片草地變為荒地,加大了沙塵暴發生的頻度和強度。

47.沙塵暴的危害的防治方法是什麼?

1.沙塵暴的危害

(1)人畜死亡、建築物倒塌、農業減產

沙塵暴對人畜和建築物的危害絕不亞於台風和龍卷風。1993年5月5日,我國西北4省,曾發生一次特大沙塵暴,死亡85人,失蹤31人,直接損失高達5.4億元。1999年8月14日清晨開始,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區發生中等強度的沙塵暴,瞬間風速達每秒14米,能見度在200至300米之間,飛沙走石,形如黃昏,(目前人員傷亡尚在統計之中)。近5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