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地理探索(9)(1 / 3)

此外更令人稱奇的是,秘魯普諾省貝列斯塔村,有一個會唱歌的洞穴,清晨,從洞穴內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熱鬧異常。傍晚,橫笛悠揚,時高時低。如果陰雨連綿時,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其“嗓音”嬌柔,令人百聽不厭。

在尼加拉瓜圭納附近的丘科米爾鎮,有一個直徑345厘米的洞穴。上午,洞口呈橢圓形,下午卻又變成了不規則的長方形;到了深夜,又變成了正方形;次日淩晨,又還原成橢圓形。如此周而複始,循環不已。

在印尼某地,一位叫海納的雜誌女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個岩洞,洞中光線微弱,進入小洞口後,裏邊有一大長圓形巨洞,有如在巨形雞蛋殼內,四壁上布滿細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藍色幽光。當一踏上有小方孔四壁的中間地段時,洞內立刻打破寧靜,有類似拉風箱的鼾聲,接著嗑瓜籽的喳喳聲、劇烈咳嗽聲、砸夯式的腳步聲、還有刺耳的哭聲、怪笑聲、叫罵聲、哀嚎聲……這些怪聲是從腳下的小方孔中發出來的。難道四壁是收集這些人間噪音的收集器不成?由於驚慌,這位名叫海納的記者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時除上述噪聲外,又增加了野獸聲、風雨聲、重磅炸彈聲、雷聲等通通響起。細聽起來,裏邊有驢叫聲、馬嘶聲、豬嚎聲,此外,還有汽笛聲、馬達聲、警報聲、槍炮聲等。這些噪音的響聲越來越大,由80分貝到120分貝、140分貝,很快就超過人耳所能承受的極限範圍。最後這些聲混合在一起,成為名符其實的噪聲發生器。有人說這個洞是專門由某些神秘的人來製造的,它的目的到現在還不明確。

在印尼,一個島上還有6個奇怪的山洞,當人或動物走到離洞口還很遠的地方,便被一種莫明其妙的引力吸進入洞中。就這樣失蹤的人和動物已有很多,是什麼力量形成如此特性?還有待人們去破解。

沙漠開花之謎

在秘魯南北狹長、寬度僅30~130千米的濱海區,地麵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於25毫米,氣候炎熱幹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長,沙漠中會長出較茂盛的植物,並能開花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沙漠開花”。

那麼,沙漠為什麼會開花呢?海洋氣象學家認為,這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所謂的“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因為它大約每隔2—7年發生一次,但每次都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美洲人給它取了個原意不錯的名字“聖嬰”——“厄爾尼諾”。

然而,“厄爾尼諾”卻給人類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它一旦發生,一般要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北美洲大陸熱浪和暴風雪競相發生;夏威夷遭熱帶風暴襲擊;美洲加利福尼亞遭受水災,大洋洲和西亞多發生嚴重幹旱;非洲會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歐洲會產生洪澇災害,我國南部也會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低,糧食會大麵積減產。

1982~1983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它使世界上1/4地區受到危害,全世界經濟損失估計達80億美元。

“厄爾尼諾”是怎麼發生的呢?原來在赤道南北兩側,由於常年受到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吹拂,形成了兩股自東向西的洋流。從太平洋東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層海水上湧補充。由於下層海水較冷,因此太平洋海麵的水溫呈現出西部高東部低的“翹板”。太平洋東部秘魯沿海的鯰魚和海鳥多年來樂居在這一較冷的海域之中。從東向西流去的兩股赤道洋流在到達大洋彼岸後,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橫越太平洋複向東流去,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突然變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變弱,太平洋東部上升的冷水減少,而更多的暖水隨赤道逆流湧向太平洋東部。這樣,太平洋海麵的水溫的“翹板”就變成東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機製還是一個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

最後,夏威夷大學的地震學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來,五次“厄爾尼諾”的發生時間都與地球的兩個移動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發生地震這一周期現象密切吻合。但它們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