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四大發明的故事(1)(1 / 3)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麵曾經居於世界前列,但過去的光輝曆史不等於現在的榮耀。5世紀後,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製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得以誕生,並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基本上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紙張和印刷術,傳播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探索世界。最後,直接打到了中國。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這四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和第四種是在學術方麵,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麵,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麵;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地發現了。”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麵。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指南針

苛求長生不死仙藥的秦始皇秦始皇是秦王朝的締造者。他在位時,身邊網羅了一批術士來為他尋求長生不死仙藥。有一天,一位叫徐福的術士奏本說:“在東方的大海上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們都在那裏居住。請皇帝讓我率領一批兒童前往尋求。”秦始皇很高興,給了他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又為他造了艘大船,讓他從現在的山東日照附近出海了。誰知徐福卻一去不返,不知道他把這些男女少年帶到哪個仙山上去了。

幾千年過去了,秦始皇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但徐福渡海求藥的故事並沒有為人們忘卻。有些曆史學家認為,當時徐福帶著五百童男和五百童女,橫渡黃海和朝鮮海峽到達了日本。如果真是這樣,徐福可以算得是中國航海家中的先驅人物了。

茫茫大海,無邊汪洋,在海上航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航向要找準,航向偏離1度,就可能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終生在海上漂蕩。有人可能會說:要找準航向好辦,可以用太陽,也可以用星星定位。不錯,這的確是個好辦法,遠古時期的人們就是這麼做的。但是如果碰到了陰雨天怎麼辦?碰到那種“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天氣怎麼辦?這種天氣在大海上是極常見的。這種時候,太陽啊,星光啊,一切可以利用的目標啊,全不見了,剩下的隻有船隻漂在海上。然而這些都難不倒智慧的古代中國人,人類的航海業還是越來越發達,到隋唐時期,中國不僅同朝鮮、日本海上往來十分頻繁,而且同阿拉伯各國也有了海上航線。宋朝時,中國龐大的商船隊經常往返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是什麼原因使航海家們不再懼怕沒有太陽和星光的日子,而繼續保持他們正確的航向呢?是當時航海最有效的方向指示儀器——指南針。

鄭和的石雕像宋朝學者朱彧在他的《萍洲可談》一書中記錄了指南針在航海中的作用:“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隨著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不斷應用,人們對它的依賴也與日俱增。南宋《夢粱錄》一書中說:“風雨冥晦時,唯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係也。”這真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要靠指南針,沒有科學領航,光憑舵手的經驗和感覺,有時是要壞事的。到元代時,指南針已經成為航海上最重要的儀器了,無論什麼時候都用指南針領航。這時還專門編製出羅盤針路,船行到什麼地方,采用什麼針位,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明代鄭和下西洋,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沿途航線都標有羅盤針路,指南針為開辟中國到東非航線提供了可靠保證。以後,哥倫布航行抵達美洲大陸和麥哲倫環球航行也都依賴指南針。

指南針和由指南針發展而來的許多儀器對人類發展產生了重大貢獻,它的發明權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