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貌的結果形成
地貌形態不僅是外營力作用的產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內力作用控製。可以說,地貌是內外營力綜合作用的產物。在研究地貌的發生和演化規律時,兩種營力都不可忽視。
反映內力作用的地殼變動,岩漿活動和地質構造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簡而言之,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改造地貌學就是研究各種內力作用與地貌之間的關係的。它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從內力因素方麵解釋地貌發生發展;二是根據地貌形態分析內力作用的性質,強度,類型和特征。兩個方麵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構造地貌的規模
根據構造地貌的規模和其形成的內力性質,可將其分為三類:
一、大陸和海洋,即造成地球表麵最大一級地貌形態差異的海陸分布,稱為星體地貌。它主要由宇宙性的動力作用形成。
二、大陸和海洋中的地貌形態和地貌單元,如陸地上的山係、高原、平原等,海洋中的大洋中脊、洋盆等,它們是由大地構造作用形成和控製的,稱為巨地貌或大地構造地貌。
三、某一局部的小型構造地貌形態,如火山、單麵山、向斜穀等,它們是由地質構造的較小規模的內力作用控製形成的,往往疊加在巨地貌上,又稱地質構造地貌。
大地構造地貌的類型
一、海洋巨地貌
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底山係。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都有分布,並且相互連通,全長約80000千米,水深約3000~4000米,高於兩側的洋盆約1000米左右。全世界洋中脊僅在冰島露出海麵出露,大洋中脊寬度不一,最寬可達1000~1500千米以上。擴張速度1~2厘米/年。大洋中脊由一係列與脊軸平行的嶺穀組成,越接近脊軸。嶺越高,穀越深。其形成是地幔上湧造成的海底擴張,洋脊是最新的海底。
深海盆地組成物質主要為玄武岩和其上的沉積岩與鬆散沉積物。深海中沉積物的沉積速率相當緩慢,僅有幾個毫米/年,最小可達幾個毫米/千年。深海盆地的一側與大洋中脊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海岸過渡區地貌相連,是由海底擴展形成,距洋中脊愈遠年代愈老。洋盆中的地貌主要有兩種:深海平原與海嶺。水下火山與大洋島嶼常常分布在深海盆地中。
二、大陸巨地貌
按照地殼的活動程度和從活動到穩定的時間,可將大陸分為穩定區和活動區。它們在構造地貌有不同表現。
1.構造高原與構造盆地
構造比較穩定的地區在大地構造上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具有雙層結構,稱為地台。另一類不具雙層結構稱為地盾。
穩定巨地貌的構造特點:
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幅度小、速度小的大範圍垂直運動;岩漿活動多為基性岩漿,並且多為熔岩流的形式溢出;形態為不規則的地塊。若為圓形則與周圍構造單元的關係多為撓折關係。若為塊形,則與周圍構造單元的關係多為斷裂關係;在地台區地斷裂多為隱伏斷裂,並以正斷層為主,斷距不大,僅形成相對高差不大的斷塊和斷陷盆地;地台多為地槽演化而來;地台經較長時間穩定後,又有較強的斷裂活動,導致地台活化,形成活化地台。
2.構造山係
活動地區一般在大地構造上稱為地槽。
地槽在形態上多呈長條形,其發展過程為:地殼強烈下沉,形成凹陷,堆積厚達數千米的沉積層;地殼隆起回返,沉積物被褶皺,同時伴隨火山和岩漿活動,斷裂活動,形成巨大山係。
活動區的構造地貌特征主要有:平麵形態呈長條狀,形成巨大山係;構造活動,幅度,速率,梯度都很大;地層被強烈地褶皺,多形成複向斜和複背斜;斷層多為逆掩斷層和輾掩斷層,地層被推覆;褶皺帶中心常為花崗岩岩基分布,岩漿侵入形成地隆起;活動區地貌的發展趨向穩定區轉化。活動區的地貌還可以用板塊構造學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