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是大西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其西部和南部與中美洲和南美洲相鄰,北麵和東麵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為界,從尤卡坦半島的卡托切角起,按順時針方向經尤卡坦海峽到古巴,再到伊斯帕尼奧拉和波多黎各,經阿內加達海峽到小安的列斯,並沿群島的外緣到委內瑞拉巴亞角,從而形成一根連線,以此連線作為該海北麵和東麵的界線。
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灣並稱為“美洲地中海”。該海以印第安人部族命名,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隻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沿岸國達兩位數,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加勒比海有20個沿岸國,它們分別是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安提瓜、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
清新自然的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的氣候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6℃,迎風坡年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秋天的降水量最多。農業和旅遊業是加勒比海的經濟支柱,甘蔗、香蕉、海島棉、葛薯、蔬菜等是主要經濟作物;工業基礎較為薄弱,製糖、釀酒、軋棉、水果加工、石油提煉等是主要的工業。加勒比海有一個東西走向的南部島群,靠近南美大陸的特立尼達島、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和其他小島都屬該島群管轄,島上多為南美大陸安第斯山脈向加勒比海延伸的山地。在這些島群中,除特立尼達島幹濕季分明之外,其他島嶼都沒有如此分明的幹濕季。
加勒比海東西長2735千米,南北寬805~1287千米,總麵積為275.4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2491米,容積為686萬立方千米。現在已知該海最深的地方位於開曼海溝,最大水深為7680米。小安的列斯群島位於南美和北美大陸之間,加勒比海的東緣和南緣,是西印度群島東部和南部的圓弧狀島群,又稱加勒比群島。維爾京群島、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和委內瑞拉以北眾多島嶼組成了加勒比海群島,其中南北走向的東部島群包括背風群島和向風群島,分為內外兩列島弧:內列由上新世—更新世的火山錐構成;外列是古老火山基礎上形成的石灰岩台地。
中美洲有很多河流流入加勒比海,該海的主要進出口是尤卡坦與古巴之間的尤卡坦海峽、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之間的向風海峽、伊斯帕尼奧拉與波多黎各之間的莫納海峽、維爾京群島與馬丁海峽之間的阿內加達海峽、多米尼加島以北的多米尼加海峽,每個海峽的水深都超過了1000米。如果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為界,可以把加勒比海分為幾個主要水域,即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沿岸的洪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的委內瑞拉灣、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裏亞灣。
望不到邊的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有很多深邃的海溝和火山地震帶,因此地殼相當不穩定。若幹海脊將加勒比海分隔開來,使得海盆與海溝縱橫交錯。尤卡坦海盆位於該海的北部,水深為5000米,其北界為220千米寬的尤卡坦海峽,其南界為開曼海脊。開曼海脊從古巴直達中美近岸,其東部露出海麵,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開曼群島。尼加拉瓜海隆位於開曼群島的南部,它把海溝與哥倫比亞海盆分開,牙買加島就位於此海隆上。深達3666米的哥倫比亞海盆與委內瑞拉海盆相連,委內瑞拉海盆水深為5058米,再往東就到達了委內瑞拉海溝。
加勒比海屬熱帶氣候,全年盛行東北風,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每年6~11月,該海中部和北部出現熱帶風暴,平均每年出現8次,9月的時候最為頻繁,風速可超過33.5米每秒,對海運的進行非常不利。加勒比海大部分位於北緯10度至20度之間,大西洋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在通過小安的列斯群島後形成,它們彙合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暖流,該暖流以28~83厘米每秒的速度自東向西流,最後從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具有緯度低的特點,再加上暖流的影響,所以海水的表層水溫較高,這對珊瑚蟲的生長非常有利,因而海區周圍分布著眾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它們將加勒比海打扮得五顏六色,看起來相當美觀。
加勒比海和海邊的美麗景色
受到離岸風的影響,加勒比海形成了上升流,海中的營養物質被帶到了表層,這有利於浮遊生物和魚類的生長。加勒比海平均水深2490米,南北美洲以此為航行要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由於該海處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要衝,沿岸的20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迅速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港口,它們就是加拉加斯港、科隆港、金斯敦港和威廉斯塔德港等。加勒比海現在已經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漁場,金槍魚、海龜、沙丁魚和龍蝦等是其主要經濟魚類,海區的南部還盛產石油,為拉丁美洲的人們創造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