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嶽陽樓一千餘年的曆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簷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衝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嶽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雄雞一唱天下白”,嶽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嶽陽樓極為珍視,對共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嶽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曆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嶽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麵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砌的原三麵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遊廊空間,樓堂正麵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嶽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嶽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嶽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淪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水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

嶽陽門

如果站在嶽陽樓臨湖西門向嶽陽樓望去,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的拱形門洞,那三個刻在青石匾上的金色大字——“嶽陽門”看似筆力清瘦而不失端莊凝重,它是嶽陽知府黃凝道於乾隆於卯年(1747年)嘉平月題寫的,現在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文物了。

嶽陽門就是嶽陽的古城西門,古時候,嶽陽有五座城門,叫湘春門的是東門,叫迎薰門是南門,叫楚望門的是北門,西門就是嶽陽門,還有一座小西門,除嶽陽門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門均已傾廢,嶽陽門,高約4米,寬2米餘,長近42米,加之建在崗丘上,上跨雄偉的嶽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顯得格外的壯觀,怪不得唐朝杜牧有“城高倚峭,地勝是樓台”的感歎。

要講嶽陽門的曆史,還得從三國時算起,那時修築巴丘城,城垣跨崗越嶺,西臨洞庭,地勢十分險要,以後各代均在此設城池,再沒有遷移過,唐朝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杜甫的“江國逾千裏,山城僅百層,”就是描寫的這裏,後來逐年廢毀,到民國手裏就剩嶽陽樓下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牆了,據記載,這段城牆還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時重修的。

三醉亭

位於嶽陽樓北側,與嶽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誌》載:三醉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不久就塌毀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嶽州知府翟聲浩重修嶽陽樓後,在望仙閣的舊址上,重建了這座小樓閣,並改名為鬥姆閣。鹹豐年間,嶽陽樓和鬥姆閣都已頹壞;直到同治六年,才由總督曾國荃撥嶽卡厘稅,對嶽陽樓和鬥姆閣進行全麵重修,並根據呂洞賓三醉嶽陽樓的故事,改鬥姆閣為三醉亭。然其後再度圮毀。光緒六年,又由嶽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及捐項,隨同嶽陽樓一起重建。解放後,三醉亭經過幾次維修,但因基礎不牢,遂於1977年落架重修。三醉亭,因傳說中呂洞賓三醉嶽陽樓而得此名,在民間流傳著他許多故事。

據辭海中記載:“(呂洞賓)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嶽州一帶。”現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築的方亭,為嶽陽樓主樓輔亭之一。占地麵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簷。頂為歇山式,紅柱碧瓦,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豔,外形裝飾華麗、莊重。三醉亭也和嶽陽樓一樣屬純木結構。門上雕有回紋窗欞,並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一樓樓屏上是由嶽陽樓管理處殷本祟繪製的呂洞賓臥像。作者把呂仙飄逸的神態,瀟灑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上並有呂洞庭所作的一首七絕:“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畫屏兩邊掛著由清代方功浚撰書的一幅對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樓上,呂洞賓的木雕像端坐在一個神盒龕裏。他一手舉杯,一手持書,神態十分端莊。龕額上題有“詩酒神仙”的字樣。

仙梅亭

位於嶽陽樓南側,為嶽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層三簷,簷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麵積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筒瓦,狀如出水碧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