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四季更替的奧秘(1 / 3)

地球上的四季表現為天文現象,它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不僅表現了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表現了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在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暖。

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是四季劃分的依據,二分日、二至日和四立日是四季的界限。雖然劃分的依據相同,但是東西方各國四季的界限卻有所不同。我國四季的劃分方法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強調四季的天文意義,如春季以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度,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為45度,太陽在黃道上剛好運行90度,春季走過這90度之後就此完成。

春天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密切相關,它的劃分兼具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的特點,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偉大科學成就,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天文、氣象和物候觀測的經驗總結。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是二十四節氣的內容,它們明確標識出了氣候和農事季節,大暑和大寒分別表示最熱和最冷的時候。夏至以後的第二氣便是大暑,大約在夏至之後的一個月來臨,它其實就是傳統“三伏”中的中伏;冬至以後的第二氣便是大寒,大約在冬至之後的一個月來臨,它其實就是傳統“三九”中的中九。有民諺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二十四節氣將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融合在一起,較為準確地反映了氣候,對我國農民的生產非常有利。

夏天到處鬱鬱蔥蔥

春分和秋分這兩天非常特殊,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與全年的平均值相等,是處於極大值向極小值過渡的中間階段。如果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這是非常合理的。在夏季的時候,白天長夜晚短,夏至那天的太陽高度最大,地表在這天獲得的太陽能量也最多,把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很合理;與此相反,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很有道理。從實際氣候上講卻能找到上述觀點的不合理性,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在1~2個月之後才能達到最高和最低。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作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西方四季劃分在氣候意義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四季的氣候意義是西方四季劃分的重點,它以二分和二至作為四季的起始點,如春分是春季的起始點,夏至是春季的終止點,這種四季劃分比我國晚了大約45天,因此存在很大差別。從天文意義上講,我國以四立作為四季的界限更為科學。我國的四季劃分具有天文意義,西方的四季劃分具有氣候意義,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兩種劃分方法都是天文的劃分方法。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的含義是確定的,它們都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4個季節,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便是1個季節,每個季節3個月;它們都不能完全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我們把通過這兩種方法劃分的季節稱為天文四季,它是四季劃分的重要手段。

秋天象征著收獲

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是統一的,每個地點都存在著4個季節,每個季節走過的時間相等。為了對各個地方的實際氣候進行反映,劃分四季通常采用氣候上的方法,例如采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利用候平均氣溫劃分方法如下:夏季的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冬季的候平均氣溫小於或等於10℃,春季或秋季的候平均氣溫介於10℃~22℃之間。按照這個標準對四季進行劃分,中緯地區的季節與氣候大致相同,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的春夏秋冬變化不明顯,與此同時,中緯地區的各季長度也相差很大,利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出來的四季便是氣候四季,如此計算的話,北京有55天是春季,有103天是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別是50天和157天。

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截然不同,天文四季具有理論價值,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它可以在半個地球達到平衡,氣候四季則是在局部區域內平衡,沒有天文四季的適用範圍廣。天文現象的變化是天文四季的劃分依據,氣溫的變化是氣候四季的劃分依據。在天文四季中,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便是冬季。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即使在同樣的半球同樣的地點,氣候四季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兩種劃分方法的不同之處。